[上一篇]  [下一篇]  [回專欄目錄]
2007台灣新魚種(1)—流星光鰓雀鯛
流星光鰓雀鯛 (Chromis onumai, Senou and Kudo, 2007)
分類位階:
鱸形目(Perciformes)
  雀鯛科(Pomacentridae)
    光鰓雀鯛屬(Chromis)

模式標本: Holotype: ASIZP 062621(鵝鸞鼻). Paratypes: ASIZP 066516(綠島), ASIZP 066517(綠島), ASIZP 066704(鵝鑾鼻).

1
After Senou and Kudo, 2007. Holotype. Photo by J.P. Chen. Kenting.
     光鰓雀鯛屬目前共記錄有86種,在台灣記錄有26種,全數為珊瑚礁魚種。流星光鰓雀鯛(Senou and Kudo之稱),亦可稱為小沼光鰓雀鯛,最早由日人小沼氏在東京灣外部的伊豆-大島島(Izu-Oshima island)所發現,僅有一尾標本被採獲,作者SenouKudo得知本種在台灣南部深珊瑚礁地區為常見種,隨後由海生館助理研究員陳正平博士提供八尾標本,促使本種得以被發表。
    流星光鰓雀鯛主要特徵為背鰭具14鰭棘,12-13軟條;臀鰭具2鰭棘,12-13軟條;胸鰭鰭條19-20;尾鰭具3棘狀軟條;側線鱗16-17;鰓耙數5-7+19-20=25-27;三個白色斑點分別位於背鰭後方、臀鰭後方以及尾柄。
    近年來,美國魚類家開始發展大深度潛水()進行魚類項調查,發現50公尺以下的深海珊瑚礁區仍存有許多新物種,台灣也不例外,在2005年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與美國專家赴綠島進行大深度潛水,共記錄到兩百餘種魚類,其中有四種為尚未發表的新種,本種即為其中之ㄧ。此期間專家們亦發現深海海底充滿著魚網及釣具,因此提出以下建議:”台灣要懂得珍惜自己國家的生物寶庫,將美麗潛水景點劃設為有效管理的海洋保護區,並揚棄捕食珊瑚礁魚類的壞習慣 

註:大深度潛水是指利用特殊呼吸器進行水深50-200公尺的潛水,主要目的是潛水以及調查魚類。1994年夏威夷博物館派爾博士團隊所發明的「密閉式循環呼吸器」使得這樣的作法得以實現。

引用文獻:
Senou, H. and T. Kudo. 2007.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Chromis (Perciformes: Pomacentridae) from Taiwan and Japan. Bull. Natl. Nat. Sci., ser. A, Suppl. 1:51-57. (March 22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