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專欄目錄]
水族館的新發現—藻瓣絨冠躄魚 Lophiocharon lithinostomus (Jordan & Richardson 1908)

分類位階:
Order Lophiiformes 鮟鱇目
  Family Antennariidae躄魚科
   Genus Lophiocharon  絨冠躄魚屬
  近期筆者受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Dr. T.W. Pietsch之託,前往水族館協助採集躄魚標本,意外發現報告上相當罕見的一種躄魚科魚類—藻瓣絨冠躄魚。近年來海水觀賞魚興盛,因此不少水族館自東南亞的菲律賓及印尼等地區進口為數眾多的珊瑚礁魚類,其中包含不少俗稱青蛙魚(Frogfish)的躄魚。這些進口的物種通常未經過鑑定,因此大部分民眾往往無從得知其特徵及生態習性。

1
Photo by H.-C. Ho. 2007.4.2. 標本來源:水族館

  有異於台灣常見的躄魚屬(Antennarius)物種,絨冠躄魚屬主要特徵為尾鰭鰭條間的膜具有許多透明圓斑;吻觸手(第一背鰭特化而成)相對較長;背鰭及臀鰭鰭條街分岔;背鰭及尾鰭末端與臀鰭機不相連,不具尾柄;胸鰭鰭條為9。絨冠躄魚屬共有3種,分別為產於菲律賓地區的藻瓣絨冠躄魚,產於菲律賓-澳洲的蟲紋絨冠躄魚(L. trisignatus)以及產於澳洲北部的哈氏絨冠躄魚(L. hutchinsi)。
  藻瓣絨冠躄魚與其他本屬的兩種主要差異在於吻觸手相對較長(21.6-36.4% SL)以及吻觸手表面覆蓋有相當多的細棘。本種在背鰭前方基部具有一對相當大的皮瓣,為前人所未曾描述者,或許可以用來當成鑑別的特徵之ㄧ。

1
蟲紋絨冠躄魚(L. trisignatus) Photo by J.E. Randall. www.fishbase.org.
 1
哈氏絨冠躄魚(L. hutchinsi) After Pietsch, 2004.

   本屬的蟲紋絨冠躄魚曾被報導(Pietsch and Grobecker, 1980)有護卵的行為,雄魚會將雌魚所產的卵背在背上,直到小魚孵出為止,這與一般的躄魚屬魚類會產出卵筏(註)並任其隨波逐流完全不同,也是魚類中少數由雄魚護卵的例子。
  進年來各國的珊瑚礁均遭受到極大的破壞,又珊瑚礁地區海洋生態平衡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可藉由生態旅遊帶來相當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各國均紛紛立法或以劃設保護區的方式以保護自己國家的珊瑚礁。但是類似台灣這樣的較為先進的國家,進口商往往為了一己的私利,向東南亞地區大量進口珊瑚礁魚類,不但嚴重影響這些國家的珊瑚礁生態(多以毒魚方式採集),也讓台灣在國際上蒙受相當大的譴責,因此在選擇海水觀賞魚時,盼民眾可以先了解這些魚的來源,只購買人工繁養殖的物種,不要購買野生採集的物種。 
註:大部分鮟鱇魚類產卵時,會將卵包覆在膠狀物質中,稱為卵筏(egg raft),紀錄中躄魚所產的卵筏最常可達90公分長,孕卵數高達30萬顆。
引用文獻:
Pietsch, T. W. 2004. A new species of the anglerfish genus Lophiocharon Whitley (Lophiiformes: Antennariidae) from Australian waters. Rec. Aust. Mus., 56(2): 159-162.
Pietsch, T. W. and D. B. Grobecker. 1980. Parental care as an alternative reproductive mode in an antennariid anglerfish. Copeia, 1980(3):551-553.
Pietsch, T. W. and D. B. Grobecker. 1987. Frogfishes of the world: Systematics, zoogeography, and behavioral ec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20 pp.

撰文:何宣慶(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生)
攝影:何宣慶
日期:2007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