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下一篇]  [回專欄目錄]
台灣紀錄琉璃玉鯧仔魚
    玉鯧屬(Psenes)目前全世界有七個有效種,在台灣有兩種,分別為花瓣鯧(Psenes pellucidus)和琉璃玉鯧(P. cyanophrys)(沈等,1993)。琉璃玉鯧的成魚行底棲生活,通常棲息在大陸棚斜坡,而幼魚則為大洋性生活,常隨水母或浮物一起飄流,所以相當少採獲。近期我們利用漁船的櫻花蝦拖網在台灣東部外海(150 ~ 400 m)進行中層魚類調查採獲一尾琉璃玉鯧的仔魚,本文描述這尾仔魚的特徵並提供繪圖及照片。
Family Nomeidae
圓鯧科
Psenes cyanophrys Valenciennes 1833
琉璃玉鯧
Psenes cyanophrys Valenciennes 1833:260 (holotype: MNHN A-6852, New Ireland I). Shen et al., 1993:561, pl. 189, fig. 3.
Psenes arafurensis (non of Günther), Shen, 1984:432.
1
  台灣所採獲之琉璃玉鯧仔魚(何宣慶攝影)
特徵與描述:
依照一尾仔稚魚標本, 54 mm TL, 39 mm SL,採自東部外海。
第一背鰭 IX,第二背鰭 I,23,臀鰭 II,24,腹鰭 I,5
全長為體高的2.01倍,頭長的4.9倍,第一背鰭高11.2 mm,第二背鰭高14.3 mm,最長腹鰭鰭條長15.1 mm,臀鰭高14.4 mm,尾鰭長14.7 mm。頭長為吻長的6.27倍,眼徑的2.59倍,吻端至前鰓蓋骨距離的1.32倍,口裂長2.72倍。
    體呈卵圓形,側扁;吻前端呈鈍圓狀;不具擬鰓;上頜無齒,下頜有細齒;口端未,口裂接近水平,向後延伸至眼睛中央下方;上頜略延伸超過下頜;胸鰭插入點與吻部約等高,在體高上端的2/3處;胸鰭延伸至第二背鰭基部後1/4縱線上;倆背鰭緊鄰在一起;腹鰭棘短,最後一根軟條最長;第一背鰭高,第五鰭棘最長;第二背鰭與臀鰭大小相似;具有尾柄,背鰭與臀鰭不與尾鰭相連;尾鰭呈圓叉狀。鰓蓋骨上緣與前鰓蓋骨具鱗,頭部有鱗域往前延伸眼睛中部上方,第一背鰭至側線有5列鱗,喉部光滑無鱗。
甫採獲之標本體色白晰接近透明,在各鰭的鰭條都有黑色素分部,具有一列的色素斑塊延著側線排列,其餘體上也有零星的色素斑塊。

比較:
本尾仔魚與成魚的差異為:體型相對較高;頭部比例相對較大;第一背鰭、第二背鰭與臀鰭較高;腹鰭較長,向後延伸至臀鰭中部;體色較淺,不為暗灰色,體表具有許多色素斑塊,且仔魚的各鰭均不為暗黑色;成魚的尾鰭相對較尖且細,而仔魚相對較圓。
過去國外曾紀錄本種的仔魚其體上有2-3條寬黑帶,但我們的標本僅有色素斑塊,推測應是成長的差異。
  

1
  台灣所採獲之琉璃玉鯧仔魚(李冠勳繪)

參考文獻:
Shen S.-C (ed.). 1993. Fishes of Taiwa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956 pp.
K. T. Shao. Taiwan Fish Database. WWW Web electronic publication. http://fishdb.sinica.edu.tw (8/7/2007) 

撰文:李冠勳(大同大學生物工程系)
指導:何宣慶(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日期:20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