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專欄目錄]
生物多樣性何以攸關人類的生活福祉及永續發展
刊登於2006科學季:多樣性台灣特展
生物多樣性是糧食蔬果海鮮的供應商
   人類的存活全靠生態系中成千上萬的多樣物種,比方說農業生態系生產糧食作物,森林生態系生產木材,淡水生態系和海洋生態系生產魚蝦螃蟹。柴米油鹽醬醋茶,幾乎全是生物多樣性的產品。
   1960年代的「綠色革命」使得稻米和其他作物產量大幅增加,救活了數千萬飢貧交迫的百姓。生物多樣性是農業改良進步的大功臣,如果沒有多樣性的品種(遺傳多樣性),科學家就不可能培育出對肥料反應奇佳、產量遽增的新品種。同樣的,今天我們必需維持生物多樣性,將來才能永續糧食生產。
   全球每年的漁獲量高達1億公噸,平均而言,人類所需的動物性蛋白質16%來自於海洋魚類,其中將近10億人口(大多數在開發中國家)所需的動物性蛋白質有1/3來自海洋魚類。為滿足如此巨大的需求,已開發國家以高效率的方式在海洋進行漁撈,將新鮮或加工的海產供應全球的消費市場,做為食品、肥料、飼料和水產養殖之用。
生物多樣性保障我們的健康與福祉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開發中國家80%的人口靠傳統的藥用植物治療瘧疾、胃潰瘍等各式各樣的疾病。而在已開發國家,美國醫師最常開的150種處方藥物中,有120種(80%)來自天然化合物。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最早是從柳樹樹皮提煉出來,盤尼西林(Penicillin)是從真菌Penicillium中取得,而一些麻醉藥品則是從樹蛙的表皮分泌物取得。今天,人工合成阿斯匹靈之類藥物已經不成問題,但是這些改良仍要以天然化合物為基礎。例如紫杉醇(taxol)是一種新的抗癌藥物,最早從野生的太平洋紫杉淬取而得,隨著不斷的研發,今天我們已能從太平洋紫杉的親緣樹種(包括台灣的紅豆杉)提煉出紫杉醇,不但醫治更多的病人,而且降低瀕絕物種(太平洋紫杉和紅豆杉是稀有或瀕臨滅絕的樹木)的壓力。現代科技和生物多樣性的結合,一方面保障人類的健康,另一方面保障了環境的健康。
   人類很早就從釀酒、做麵包、饅頭、製造醬油的過程中,學到利用各種微生物進行醱酵。今天的科學家以更大的規模尋找改善動物飼料的微生物、使麵包更鬆軟、更保鮮的微生物、提高水果蔬菜製汁量的微生物、從大麥中提出更多醱酵糖來製造啤酒的微生物、以及分解植物的微生物,這些不起眼的微生物將大幅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而要找到新的微生物、新的藥物、新的酵素或其他有用化合物都得仰賴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與再生能源
   傢俱、紙張的原料是木材,諷刺的是全球出自天然林的木材居然佔了大宗,人工林生產的木材只佔了很低的比例。炊煮用的薪炭柴是開發中國家最重要的資源之一。燃料和居家的雙重需求,使森林面積大幅減少,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和亞洲的印尼是最典型的例子。森林生物多樣性一旦消失,附近的居民勢必無法得到能源,難以維生。
  最近石油的價格一路飆漲,替代能源再度成為熱門話題。能源作物可以再生,比起不可再生的石油優多了。美國的科學家早已發展出能夠大量生產酒精的玉米,換句話說,玉米不止是食品、是飼料,而且成為石油的替代品。科學家正在浩瀚的生物多樣性中尋找更多能源作物,和能把生物量轉換為酒精燃料的微生物。
生物多樣性提供免費的生態服務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蚯蚓、馬陸、蟎類)分解有機質,釋出植物所需的養分,牠們殷勤不懈的服務,使得氮、碳、磷這些營養元素能在生物與非生物間運行,不斷循環。植物提供的免費服務則包括生產氧氣、淨化空氣、調節大氣、過濾有害物質。
   蜜蜂、蝴蝶、蝙蝠、鳥類等動物為各種植物授粉,植物才能結實纍纍。人類的糧作食物有三分之一都要仰賴這些自然授粉的機制。授粉者如果缺席,後果難以想像。此外,99%的作物害蟲都受到天敵(昆蟲、鳥類、真菌、細菌等)的控制,天敵維持生態平衡,要比用殺蟲劑安全得多了!
  濕地生態系吸收並循環養分、淨化廢物。河口的軟體動物吸收水中的養分,避免水質的優養化。熱帶雨林有平衡碳、氧的功能、調節氣候的功能,但是談到穩定海岸線的功能,就非紅樹林莫屬了。工廠可以重建,可以改建,生態系遭到破壞的話,沒有一個仰賴該生態系的物種能夠苟活。破壞了的生態系,其中的物種、基因也會跟著消失,再也回不來了。因此我們可以做到最好的事,就是保障整個生態系,並維持其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與休閑娛樂
   家中養的寵物,不論是狗、是猫、是鳥、還是水族箱裡的熱帶魚、海馬、海葵、珊瑚,有些是我們的好伴侶,有些讓生活添了許多樂趣。從傳統的騎馬、垂釣到近年來風行的賞鳥、賞鯨、賞蝶,也都是仰賴生物多樣性的休閑活動。從我們與自然互動中,自然不但有怡情之功,而且還帶來經濟收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觀光旅遊。觀賞自然、體驗自然這些「生態旅遊」是最時興的旅遊方式,與此相關的旅遊活動全球每年所創造的經濟價值高達2,300億美元。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珊瑚礁生態旅遊為例,每年賺到的錢超過16億美金。許多開發中國家發展最快速的部分也是生態旅遊,然而,原始棲地如果不能持續存在,生態旅遊就免談了。
生物多樣性與精神文明
   人人都喜歡自然、願意親近自然。事實上,人類天生就有親近生命、自然的傾向。生物多樣性之美為人類帶來愉悅,使人得到精神的滿足。接觸大自然,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大自然帶來的美感,表現在詩詞、文學、繪畫、雕塑及音樂上。世界各地的藝術、宗教和文化在在反映了人與生物多樣性的互動。有人認為全球多樣的文化根本就源自於生物多樣性。失去自然、失去生物多樣性的人類,將無法保存珍貴的精神遺產,人類的靈魂失喪、文明也將崩潰。
   另一方面,生物多樣性的興起激發了新的倫理觀。在二十世紀末,人類因為環境的劣化,重新反省自己和其他生命的關係,這才注意到生命的「固有價值」。所謂「固有價值」是指生物多樣性不必然要能為人類生產、服務才算有價值,換言之,那些不起眼、「不重要」的基因、物種仍有其與生俱來的價值,這就是它們的固有價值。因此,人類沒有權利摧毀任何一個生態系、一個物種、甚至一小段基因。這種非功利的思維,從某個角度而言,才真正豐富了我們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