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專欄目錄]
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育
刊登於閱讀科學大師第 8 章2014年出版
人對海洋仍然處於無知的階段
  人生活在陸地上,對海洋的瞭解可能不是那麼多。海洋生物的研 究範圍,可從古代的海洋生物一直到現在的海洋生物,從海水的表層 到深海,從潮間帶到海洋,從微生物到最大的鬚鯨。北極有北極熊, 南極有企鵝,潮間帶有紅樹林,淺海有珊瑚礁,海岸還有深海的熱泉 生態系。
  全世界的海洋生物到底有多少種?過去大家都隨便猜,但在過去 十年,即到 2010 年剛結束的全球海洋生物普查計畫,才算清點了現 在海洋內到底有多少物種。尚未進行此計畫前,大概是 23 萬種,這 十年下來,增加二萬多種,共有 25 萬種,但估計應該至少有百萬種 之多。十年來,已有 80 個國家,2,700 位科學家攜手合作,成立 17 個不同的調查研究團隊,派出 540 個探險隊出去調查。根據不同的棲 地,如近海、珊瑚礁、區域性的生態系、大陸棚、大陸邊緣、深海 平原、中洋脊、海底山、極地的海洋、南極的海洋、北極,還有一些 微生物,把所有海洋生物分布的資訊都集中到「海洋生物地理資訊系 統」(OBIS)裡去做彙整。派出去的調查探索團隊,利用探測船採集 到的新種中,目前已發表 1,200 多種,還有六千多種未發表。這些資料都可從 OBIS 的網站中搜尋到。
臺灣在這個全球研究計畫中當然也沒有缺席,每個國家都是自己 去找錢,經費由自己的調查計畫出,但掛著他們的旗子,表示是一種 全球合作。我自己跟海洋大學的老師也參與這個研究計畫,名稱是「全球海洋生物普查」(CENSUS OF MARINE LIFE)。2007 年出去一 趟約為 20 天左右,我負責做魚類,海大陳天任負責甲殼類。那趟下 來,我負責的魚部分,採集大概三百多種。
  這十年下來,各種奇奇怪怪的海洋生物陸續被發現,媒體報章可 以看到很多新生物的介紹。圖 1 上是報上曾經介紹過的深海烏賊,叫 巨鰭烏賊,乍看之下覺得沒什麼,可是這隻烏賊有七公尺長,是我們 之前以為已經絕種的化石生物,現在又重新發現,我們稱它為活化 石。圖 1 下右邊,是一億年前深海甚多的蚌;左邊是本以為早已絕跡 的蝦,現在又重新被發現的活化石。兜甲生物則是新發現的動物門, 它的發現也不過就在最近的二、三十年,現在發現的這種兜甲動物, 可以在完全沒有氧的情況下生活、繁殖成長,好像科幻小說一樣。
  2010 年 10 月「 全 球 海 洋 生 物 普 查 」 計 畫 在 英 國 召 開 成 果 發 表 會,討論到底發現多少生物,其中澳洲跟日本聲稱具有全世界最多的 海洋生物,大概都有三萬三千種。究竟哪一類生物最多呢?甲殼類。 再來才是軟體動物、魚類等。大的、好做的研究,數量就多,小的、 難做的,數量自然就少。而且澳洲跟日本三萬三千多種海洋生物一點 都不稀奇,你看澳洲的土地與海洋有多大?甚至南極的一塊屬於他們 託管的海域,都包括在內。根據南極公約,南極所有的土地,依規定 都不准屬於任何一個國家,是公共。日本的緯度則跨距很大,從北海 道一直到臺灣的東邊,所以他們的種類多,其實也不稀奇。


圖 1 新發現的深海生物 資料來源:Census of Marine Life (2010), Highlights of a Decade of Discovery.

臺灣有多少種海洋生物?
  那麼臺灣有多少種海洋生物?過去沒有人統計過,但過去這幾年 來,我請臺灣不同領域的分類學家,依據自己的專長,共同努力, 把他們確定的物種放進資料庫,進行統計,大概有五萬三千多種。 但這五萬三千多種,還包括陸地跟海洋,要分開來一個一個算,豈 不是很累嗎?還好我們有很多國際合作計畫,其中一個就是跟「全球 海洋生物登錄系統」(WoRMS)合作,那是另外一個資料庫,專門蒐 集全世界的海洋生物,我們可以取得它最新的資料,並且交換資料,用臺灣的資料跟它的資料來比對,就可以知道哪些屬於海洋生物。甚至還發現有些「種」只在臺灣發現,世界的資料庫裡目前還沒有。從 這些比對的結果,可以得到一個初步的數字,臺灣的海洋生物有一萬 二千五百多種。
  各位想想,臺灣才394 公 里 長。 所 有 的 海 岸線加起來,大概不超 過 1,600 公 里, 我 們 的 緯度跨距也短,但是我 們有一萬二千五百多種 海洋生物。所以你如果 用相對的數字除以我們 的海域面積,或除以我 們海岸線的長度,會發 現臺灣海洋生物的多樣 性,遠比澳洲和日本還 大,所以臺灣真的是一 個寶島。 我們的寶島風景秀 麗、地景漂亮,生物種 類很多,各位過去沒有 注意到這點。到國外看反觀臺灣雜草叢生,你以為這個不美,但是這才是我們的財富。因為我們植物種類多,生物種類就多,昆蟲、鳥類、爬蟲類、兩棲類就 多,這才是我們的資產。因為我是研究魚的,以魚為例,我有個臺灣 魚類資料庫,每個月有 50 萬人次上網點閱,我們幾乎每天或每週更 新數字、修訂名目,臺灣這樣一個小小的島,目前有三千多種魚。以 臺灣陸地面積來算,只占全世界的 0.025%,所以算一算,我們海洋 生物的種類多樣性,平均是別人的四百倍。這是你想像不到的,很多 國人都不曉得,臺灣真的是一個寶島。依此類推,魚類是這樣、甲殼 類是這樣、珊瑚類也是這樣,有些類別之所以不是這樣,是因為缺乏 調查,沒有那方面的生物學家。這樣豐富的多樣性令我們驕傲,但也 要珍惜牠們。
  臺灣有很多外號,例如蝴蝶王國,過去臺灣加工蝴蝶出口,賺了 很多錢。臺灣也是珊瑚王國,我們的珊瑚寶石外銷國外,也賺了不 少錢,但其實很不好。臺灣物種很多,應該好好進行保育,讓生物 可以在這塊土地上一直存活下去才是重要的。我們陸地上的蝴蝶有 四百多種,可能是全世界的前幾名。蝴蝶到了海裡,變成蝴蝶魚科 (butterflyfish),還有一個蓋刺魚科(angelfish),長得更漂亮。臺灣 的 種 類 有 多 少 呢? Angelfishes 有 29 種, 蝴 蝶 魚 有 45 種, 加 起 來 有74 種,所以我們是名符其實的蝴蝶魚王國(如下圖)。

烏頂蝴蝶,Wikimedia commons;BernardP提供

疊波蓋刺魚,Wikimedia commons;Gdiggers 提供
臺灣特殊環境造就的物種多樣性
  到人家的風景很美,它 們數量多,看起來很自 然,但是種類很單調; 臺灣的海洋生物種類為什麼這麼高?一定有原因。那是因為陸地上生物的多樣性很高,平均是別人的一百倍,主要原因是因為臺灣有 很高的高山,高山造成氣候及溫度不一樣,所以陸地的生物多樣性 就高。海裡也是,臺灣四周的海洋,海岸線雖然不長,但各種不同的生態系棲地相當多樣化,像我們最熟悉的珊 瑚礁,生物種類最多。 南部的墾丁、綠島、蘭 嶼、琉球,乃至於北部 的海岸,都有一些零星 的珊瑚礁。西海岸其實 都是沙泥地,還有紅樹 林。東海岸有大洋的生 態系,大洋下面深不見 底,很多生物生活在大 洋 生 態 系, 其 實 是 24 小時吃喝拉撒都在不同 深度的水層中間。再深 一點,沒有光線以後, 就變成深海生態系,臺 灣是非常難得,在全世界六十幾個國家裡,少數一些有深海環境的國家。臺灣因位在歐亞 大陸板塊的邊緣,東出沒有多遠,下去就是上千公尺的深海(如圖 3),因此我們就有深海的生物。如果要做深海生物的研究,到臺灣來 最好,例如南方澳就有機會採到幾百公尺深的海洋生物。這就是我們 的棲地多樣化,造成物種多樣性比較高。

圖 3 臺灣周圍海域地形圖 資料來源:
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海洋資料庫(2012)。

圖 4 臺灣海水魚生態系分布示意圖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人(2004),《魚類入門》。

  臺灣其實有三股暖流交會(如圖 4),東邊有黑潮,像是單向的 高速公路,從南到北,有些支流在冬季會到臺灣的西南部海域。冬季 的時候,中國沿岸流會下來;夏天的時候,西南季風又會把南海的水團上來。不同水層的性質,裡面包含的種類會不一樣,帶來的海洋生 物也不一樣。水溫的分布也不一樣,在夏天水溫大約 28 到 30 度,可能感覺不到太大差異,可是到了冬天就差很大。冬天去南部游泳沒有問題,水溫大概都還有 22 度,北部就只有 16、17 度,讓你覺得很 冷。就是這六、七度的差異,讓臺灣海洋生物南北的分布很不一樣, 顯著的物種也不一樣。這其實是我們做研究的一個很好機會,我早上 在野柳潛水,坐車到南部來,下午開車到墾丁,天沒黑,我還可以再 潛水。我在一天內可以同時看到兩種不同的海底景觀,兩類不同的海 洋生物,在世界上很難找到這樣好的研究環境。
臺灣海洋環境的探勘
  臺灣還有很多海洋生物到現在還沒有機會去調查,我們潛水揹個 氧氣筒只能潛到三、四十公尺深,再深也不敢再下去了,怕引起潛水 伕病等問題,除非你有特殊裝備或特殊器材。所以在四、五十公尺底 下的深海有很多生物生存在那裡,科學家到現在還沒有發現。我曾經 在 2005 年邀請三位美國做大深度潛水的科學小組專家,他們之所以 能夠潛到一、二百公尺去做調查,因為他們背的氣瓶很特別,是一種 循環呼吸過濾器,不會把所有的氧氣排掉,不會讓氧氣吸一口吐一口 浪費掉,會把它全部用乾淨,而且它用氦氣來代替氮氣和氧氣混合。 所以這樣一個氣瓶可以在海底潛約 8 到 12 個小時。他們下去作業半 小時,其他時間都在水中減壓,確保可以平安回到海面。利用這樣的 技術,他們就有機會潛入深海裡發現新的物種。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 深度五十公尺以下的深海珊瑚礁中,其實還是有很多物種沒有被報導 出來。我帶他們去綠島潛水,因為我沒有那樣的技術和裝備只能在船 上等待,他們上來之後,就發現四個世界新種,還有很多新紀錄種, 都是過去臺灣沒有報導過的。
  七、八年前開始,國科會資助我們使用海洋一號、海洋二號、海 洋三號,到臺灣的周邊去發現臺灣的生態環境到底有哪些生物。其實 大家都不知道,臺灣四周海洋的深海棲地占了我們的三分之二以上, 臺灣四周大多屬於深海環境,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奇怪的、從未見 過的生物,像撈寶一樣令人興奮。很多可能你從前在電視上、書上看 過,如今卻在這邊看到真正的生物。
深海生物其實分布相當廣泛,因為深海環境非常穩定,比較沒有 地區性的差異。深海溫泉,以硫化氫為主,照理來講,在這麼酸、溫度那麼高的極端惡劣環境中,應該不適合生物生存,但是科學家在1977 年發現了這個生態系,讓我們的課本改寫。以前覺得地球上的 生物要靠太陽能量、光合作用來維持生命,但在這裡靠的是細菌行化 合作用,把硫化氫合成的有機物跟其他動物共生,十幾個不同的動物 門可以平行演化或趨同演化,變成一個新的物種,生存在這樣極端惡 劣的環境下。有一些微生物只生長在這裡,它必須在這裡才能夠長的 好,因為要超過一百度才能夠繁殖,最適合的溫度是一百零五度,太 冷反而會停止生長。
臺灣有沒有深海熱泉?
  臺灣有沒有深海熱泉?大家認為是龜山島。其實只答對一半,因 為龜山島雖屬熱泉,但不是深海熱泉,因為它水深不到 20 公尺,並 非真正在深海裡面,其實是淺海熱泉。臺灣的龜山島熱泉特別之處在 於有成千上萬的硫磺怪螃蟹躲在熱泉旁邊,躲在光禿禿的硫磺堆砌的 洞裏面,牠們吃硫磺噴出來的熱液燙死的浮游生物。因為浮游生物隨 著海流漂過來,燙死了之後會像煮小魚湯那樣變白,之後像飄雪一樣 沉降下來,但沉不到海底,就又被洋流帶走了。所以這些螃蟹會把握 時間,一天兩次,在交換潮水的時候,海流是靜止的,海流靜止後, 浮游生物就可以垂直掉到海床上,螃蟹才可以跑出來吃東西。這是相 當獨特的生態系,這種生物也是臺灣特有種生物,牠們吃的食物就是 來自上面燙死的浮游生物。像這樣的地區,格外的需要保護,所以我 們也相當希望龜山島能保護這些特有種生物和生態系。
除了熱泉之外,還有一種棲地叫「冷泉」,它不是噴二、三百度 高溫的熔岩,而是甲烷的氣體。那是天然水合物,看起來就像是液 體、固態甲烷的樣子,這臺灣也有,我們都找到了,問題是為什麼不能將之開發利用?根據政府的說法是,現在的技術與成本還沒有辦法開發,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也有它特別的生物,只是這部分的研究尚 未開始。
  還有很多海底山(如圖 5),海底山在哪裡?我們其實也搞不清 楚,因為臺灣在深海方面的調查非常缺乏,特別是在生物這塊。即使 我有國科會計畫,要申請讓海研號作業,一年申請幾天還不見得申請 得到,如果真的給你申請到那幾天,碰到颱風就算你倒楣,所以有錢 也沒辦法,這是我們從事海洋研究目前所遇到的較大困難。 過去 10 年來,OBIS 計畫已整合約三千萬筆資料,發現的物種超 過十九萬種,但大多數的海洋目前還是缺乏調查,甚至還有 20% 的 海洋是完全未調查。我們不論做什麼調查,調查結果的物種累積數目 基本上會呈現拋物線成長,但現在海洋的調查,拋物線幾乎還在前端 而已,還沒到高峰平臺的地方,所以最高點是不是可以到達五百萬 種、千萬種?沒有人知道。要弄清楚海底有多少生物,幾乎是不可能 的事。

圖 5 海底山的分布 資料來源:Glover, Linda K., Sylvia A. Earle, and Graeme Kelleher 著, 王惟芬譯(2008),《挑戰海洋盡頭:行動議程》。

過漁使物種快速滅絕
  我們談這些,除了得知物種的資訊之外,也告訴我們現在物種快 速滅絕的實際狀況。大家都知道,90% 的大型魚類有「過漁」的現 象,75% 的魚類瀕臨崩潰。我在念大學的時候,課本教我們「最大持 續生產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表示在 50% 的時候最 划算,可以抓最多的魚,因為剩下 50% 的魚可以繁殖再生,所以你 永遠可以抓到最多的魚。但這二、三十年下來,卻因為過度濫捕,造 成漁業無法恢復,只有沙丁魚那種小魚,因為生命週期較短,回復的 比較快。但壽命長、體型大的魚,數量通常比較少,壽命長、成熟年 齡晚,一旦抓了 50%,就很難在短時間回復,所以有時候科學家也不 可以太自信自己想出來的方法就一定是對的。
  剛才談到生物種類一直在增加,這是努力調查的結果;但沒有人 注意到有多少物種在逐漸消失。你要證明一個物種的出現很簡單,只 要記錄到一個個體,發表一個新種,就增加了一種。但消失了多少 種,卻沒人知道,你去問生態學家、生物學家,他不會告訴你,因為 假使他今天講某某種沒有了,過幾天又被發現,那他不是漏氣了嗎? 但資料顯示很多過去常見的物種,現在變得罕見,甚至於不見,發生 區域性的滅絕。這是什麼原因所導致?不外乎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過度捕撈、不當引進外來種。自然因素有聖嬰現象、颱風、 冷水流等等。太多原因綜合在一起,導致大家各說各話,今天報紙報 導某某魚類銳減,政府常會說是氣候變遷害的,漁民會說是工業汙 染,不會承認過度捕撈,所以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也不會想辦法 改進。
  過漁其實是工業化的結果所造成,工業革命有了引擎、馬達之 後,漁船越建越大,漁獲能力越來越強,全世界到處都在抓魚。在1950 年前,小舢舨的漁船跑不了多遠,也不會抓太多魚,以免漁獲腐壞了;工業發展後,漁網大到可以裝進波音飛機,所放的延繩釣線 長度,也可以繞著地球轉許多圈,全世界的海域,沒有一處現在不在 抓魚,這些可憐的魚,沒有地方是牠安全的家。這就是我們過去五、 六十年來,不當的開發利用造成的結果。
  就算沒有數據資料,你到任一地詢問當地老、中、青三代漁民, 沒有漁民會給你不一樣的答案,祖父一定告訴你,過去的海洋魚有多 少,他的爸爸會告訴你魚剩多少,兒子只會告訴你魚剩更少,這是全 球普遍的問題。過去的三十年,漁獲量減少了四至五倍,魚種減少了 一至兩倍,魚長減少了一至三倍。以前的魚可能可以長到一百公分, 可是現在的魚,可能長到三十公分就上不去了,物種雖沒消失,品種 卻在改變。因為牠要求生存,牠只要早點生小孩,牠就贏了。不需要 長大,因為還沒機會長大,就被捕捉了。市場上一條一百公分魚的價 錢,絕對是三十公分魚的三倍以上,不可能剛好三倍,因為體長跟體 重呈指數關係,而非直線關係。 鯊魚、鮪魚、旗魚、石斑,這些魚價錢比較高,我們現在都把牠 們抓完了,下一代只好去捕離岸遠、水深很深、又難看、體型又小的 魚,像燈籠魚。把燈籠魚吃光,就只好去吃水母了。營養階層每二十 年 下 降 0.1, 健 康 的 生 態 系 大 概 是 4.5 個 階 層, 但 我 們 現 在 為 了 享 受,先去吃那些大型、好吃的魚,如果我們繼續不知節制,水母的量 會持續增加,變成另一種資源。到時候我們吃的就不是鮪魚三明治, 而是水母三明治了。
  近來幾篇文章都在探討為什麼海裡的水母那麼多。簡單來說就是 跟它競爭食物的小魚被我們捕捉了,又因增加了水泥、消波塊,讓水 母有機會繁衍,留下來很多優養化的水質,也讓水母更有機會增生。 再過三、五十年,海洋內都沒有魚類,只剩下水母,我們又重回四億年前寒武紀的海洋:兩億多年前的寒武紀,魚類尚未演化出來,海裡 都只有水母。
2006 年有篇科學文章報導:〈2048 年後人類將無海產可吃〉,許 多國家都拿它來做頭條,包括臺灣。我們大概很難想像有一天將無海 產可吃,因為大家的觀念都認為海裡的魚沒有抓光的一天。但這篇報 導讓我們知道,消失一個物種的後果,將不只是減一種,跟它有密切 共生關係的種類,還有很多,屆時它們也會一起消失,所以這其實是 骨牌效應、連鎖效應。
國人無所不吃
  為什麼臺灣會「過漁」,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國人無所不吃。 豆腐鯊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那麼大、那麼可愛的魚,可以用來做生 態旅遊,發展觀光。牠不是一口銳牙的鯊魚,但卻被吃到快絕種,目 前牠是臺灣唯一的海洋保育魚種。為什麼海洋生物的資源保育那麼困 難?第一大的魚是鯨鯊,第二大的魚是象鯊,也已被 CITES 列為第 二類的保育生物加以限制捕撈。但因為海底的魚都沒有主人,今天你 對漁民宣導,要他愛護海裡的魚,不要濫捕,漁民會笑你是笨蛋,他 現在不抓,下條船馬上就把魚抓走了。把錢拱手讓人賺,漁民是不會 甘心的。海裡的東西,要抓到船上,才有物權,才算是你的,在這種 情況下,就會產生競相捕撈的現象,這就是所謂「公有物的悲劇」, 也是海洋生態保育的另一個困難點。
  以黑鮪魚為例,東港的漁獲統計資料顯示(如圖 6),從過去的 一萬多條,到現在一千多條都不到,每次風風光光的開幕,卻不知道背後的真相。我們現在吃海鮮,講求美食文化,可是沒有人想過,他 用的食材是否符合生態保育原則。大家都說要將黑鮪魚列為保育物種,但是報紙還是將黑鮪魚列為促銷產品,做為噱頭吸引顧客上門, 其實這都是不好的心態。多年前,觀光局曾想推廣美食地圖,試圖促 進觀光發展,但到了南部,竟促銷吃黑鮪魚,這便是政策無法跟上國 際保育潮流的案例。 每年政府機關都會出版月曆,2011 年最夯的是漁業署出的海鮮 料理(如圖 7),這就是我們的海鮮文化。也顯示國人在保育的觀念 上確實落後。珊瑚礁魚類是墾丁旅遊觀光的最大資源,但我們到墾丁 時,遊客仍然拼命吃,難道這是國家公園該有的現象嗎?臺灣每年食 用、消耗珊瑚礁魚類約達數十萬公斤以上,直至現在,還無法真正禁 止,只能靠教育宣導。抓一條魚上來賣,不過二、三百塊,但潛水去 看牠們,可以讓我們賺更多錢。曾有報紙的記者下的標題是〈珊瑚礁魚,艷麗又可口〉,這再度顯示國人在保育觀念上是極度落後的。
  吃魚並不是不好,魚是健康的 動物蛋白質。魚也不是只有臺灣在 吃,世界各國都食用魚。但我們的 問題出在,臺灣人吃的種類太多。 歐 美 只 吃 鱈 魚、 蝶 魚、 鏗 魚、 鯖 魚, 日 本 也 只 吃 鰻 魚、 鯛 魚、 鯖 魚、蝶魚,臺灣是只要塞得進牙縫的魚都吃,臺灣人自有一套辦法,把各種魚變成美味的料理,這是臺 灣人能幹的地方。
  還 記 得 2005 年, 政 府 推 動 臺 灣海洋年,宣傳臺灣以海洋立國,海巡署負責獎勵所有跟海洋有關的活動。當時我也擔任評審,發現三百多個活動中,幾乎都在辦「魚季」或「魚祭」,為了照顧漁民,廣 為宣傳,吸引大家來吃魚,卻忽略了生態保育。此外,補貼漁民用油 的政策,讓捕魚的成本降低,漁民更不願意轉業,魚的售價壓低,消 費者也高興,到頭來,倒楣的還是魚,這便是不當政策危害生態永續 的實例。

圖6 1999 至2009 年東港漁市場拍賣黑鮪魚的統計資料 資料來源:
漁業署漁產品全球資訊網(http://efish.fa.gov.tw/efish/ common/bulletinlist.htm)。

圖7 政府推動臺灣海洋年 資料來源:漁業署(2011),月曆。
沒有魚的海洋
  《人、魚、海的兩種未來》一書中指出:「回想過去五、六十年 前我們所吃的每一尾魚都是野生魚類,但到今天市場上已是野生和養 殖各半,消費者已不易分辨哪些是野生、哪些是養殖,如依此趨勢持續發展下去,我們的孫兒輩很可能就再也吃不到野生魚類,下海潛水 也看不到美麗的珊瑚礁魚類了。」
法國也有人寫了《沒有魚的海洋》一書,講的也是同樣的問題。 每次國際談判,各國互相爭論自己可抓多少魚,臺灣尤其重視此問 題,為了照顧遠洋漁業,各國無不希望能獲得更多的可捕頻度。黑鮪 魚、紅珊瑚要不要列為保育類動物,CITES 每次開會都過不了關,因 為各國派出參與會議者,皆為官員,都是漁夫之友;保育團體是魚類 之友,立場不同,對會議結果自然不會滿意,而且物種保育的手段常 緩不濟急。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早在 1999 年即預測:「未來的產業,以 養殖漁業最興盛,因為野生魚類將越來越少,只能靠養殖漁業來彌 補。」但養殖漁業也有其問題,20 多年前我在美國看到一幅漫畫, 一位美國主婦到餐廳點魚,她說:「I will have some fish, while the poor things are still around.」(我想點魚,如果這些可憐的東西還有的話。) 現在想想,美國人還真有遠見,現在很多證據已經說明,我們可能是 人類史上可以享用新鮮野生魚類的最後一個世代。不管你幾歲,你我 都有責任。 究竟誰是罪魁禍首?誰捕最多魚?誰吃最多魚?中國大陸是捕魚 第一名,因為它人口多,捕魚數自然也多;臺灣也不遑多讓,全世界 排名第 20。以前臺灣在世界排名中,常被併入中國,合併計算。但 在捕魚的數量上卻被獨立出來,只能說臺灣在這部分太有成績了。你 或許要說,抓最多魚不見得吃最多魚,日本一年只抓四百萬噸漁獲, 但一年卻消耗了 900 萬噸。魚吃得多的國家,也該負點責任。如把進 口的量也算入,臺灣從第 20 名進步到第 12 名,日本榮登全世界第2。你或許又要說,除以人口數才公平,畢竟有些是大國、有些是小國,除以人口數後,臺灣竟從 12 名躍升到第 4 名,這確實是我們應 該正視的問題。
  除了探討捕魚數和吃魚數,我們也要看各個國家抓的是大魚還是 小魚,抓大魚比抓小魚對海洋生態的衝擊更大,因為要成就一條大 魚,要吃掉更多小魚。例如你吃一公斤的肉,並不會長一公斤的肉回 來。食物階層的能量轉換,平均是十分之一,所以你要長一公斤的鮪 魚肉,可能必須花幾十公斤、幾百公斤的其他小魚。這樣說來,臺灣 每年一百萬噸的漁獲量,跟祕魯每年一百萬噸的漁獲量,我們對海洋 生態的破壞跟衝擊,是人家的百倍甚至千倍。因為祕魯抓的是像鯷魚 這種小魚,臺灣 70% 都是遠洋漁業,抓的都是大魚。臺灣在這方面 其實要負很多責任。
野生魚瀕臨絕種
  除了過度捕撈之外,棲地破壞也是使野生魚漸漸滅絕的原因。臺 灣海岸線水泥化的比例已經 55%,超過一半了,絕大多數集中在西 海岸,現今尚有各種不同開發案在排隊。雖然政府呼籲保護海岸,但 已經失去的,如何還能救回來?例如後灣的例子。後灣位處車城鄉下 面,海生館旁邊。民國 82 年,海生館還沒興建時,後灣多麼美麗, 擁有潔白的沙灘,也是臺灣少數僅存的大面積潮間帶。但政府為了 照顧漁船、漁村,興建高高的防波堤,將潮間帶變成小漁港,結果還 是沒有漁船停靠,因為出海也沒有魚可抓。這樣的結果,政府也知道 自己錯了,於是又把堤防敲掉一半或改投消波塊,種上一些樹,稱之「綠美化」,但依舊無法挽回曾有的海洋生態,政府也從沒想過原先 生活在那塊潮間帶的生物該怎麼辦。
  汙染物又是另外一個問題。農業用的農藥常含有磷酸與硝酸鹽, 隨著河流流到海裡,孳生的浮游生物死亡後沉到海水下層,因分解耗 氧,會造成某些海域的氧氣被消耗殆盡,使生物無法生存,我們稱為「死亡區」(Dead Zone)。目前國際上的報告顯示,過去十年來,死亡 區已從原本的 50 處增加到 150 處。還有我們隨手丟的垃圾,漂流到 海裡,遭殃的也是海洋生物。我的學生有次解剖魚,發現不少個體的 肚子裡,竟然有垃圾袋,母鳥的肚子解剖開來,竟在裡面發現打火機 等垃圾。距離陸地甚遠的大洋洲小島,都有生物體內殘存人類垃圾的 證據,我們豈可輕忽大意,應該更加嚴肅地看待這個問題。
  此外,還有外來物種入侵的威脅。我們只注意到淡水魚類的入 侵者,海洋面臨的險境卻沒有人去注意,但海洋入侵者的問題,其 實也越來越嚴重。首先,最大的問題來自貨櫃輪的運輸,它的壓艙 水從一個港口運到另個 港口,必須要換水,然 而很多水是從當地的海 水抽入,然後換到不同 的地方排放,水裡的幼 生,就像大風吹一樣, 造成全世界的海洋生物 大搬家,許多外來種, 就是這樣進來的(如圖 8)。例如珊瑚礁的獅子 魚,過去只分布在西太 平洋,包括臺灣一帶,但因為觀賞魚的貿易, 被運輸到美洲去,但到 了美洲,又被棄養,現 在它的擴散跟分布已造 成無法消滅與控制的局 面。一旦外來種入侵成 功,要消滅談何容易, 國外現在只能弄了個獅 子魚食譜, 介紹50 種 烹調方法,鼓勵大家把 牠吃掉。
  全世界第三種被證 實的海水入侵種,其實是我們去年在Biological Invasion 期刊上發表的 報告,是圖9 的紅鼓魚。這是因為臺灣要發展相關養殖,就引進一些 美洲長得很快速的種類,抵抗力又強。但要箱網養殖,就要保證牠不 會跑出去,而這是不可能的事,颱風一來,網子會破洞。或一些宗教 團體的放生行為,並不管什麼本土種或外來種,只要買了就隨地放 生。現在臺灣西海岸都釣得到這種紅鼓魚,連金門、馬祖、廈門一帶 的海岸都一樣,抓到很多魚,連韓國都有了,這就是外來入侵種的問 題。
  氣候變遷現在大家都非常重視,造成的結果包括水溫升高、海水 酸化、海流改變、海平面上升等,影響可能很深遠,但資料卻非常 少。現在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倒不是溫度,而是海水酸化,因為二氧 化碳過多以後,溶解到水裡面,造成碳酸鹽、碳酸氫根離子增多。此 時很多需要鈣質形成殼的生物就遭殃了,因為牠沒有辦法形成殼,到 時候就會整個消失,數量會很可觀。想像一下,用模擬的結果增加一 度、二度、三度時,pH 值也增加,海裡的景象就會完全改觀,這就 是為什麼大家都非常重視海洋氣候變遷與海洋酸化的問題(進一步說 明請參閱Science 318/5857 (2007): 1737-1742)。
  臺灣的海洋生物到底消失多快?各位都不知道,因為沒有過去的 資料來比較。只能夠憑印象去想像,以我現在六十歲,回憶三、四十 年前,小時候的記憶中臺灣沒有這麼發達,都是農田與河川。我出 生、成長在基隆,當時我走到基隆和平島的橋上看下去,下面滿滿的 都是很鮮艷的藍色變色雀鯛,整個海都是,印象非常深刻。現在站在 橋上看下面,半條魚都沒有。當時我走到皇帝殿海邊,各種各樣的貝 殼隨便你撿,撿都撿不完,現在你想要撿一個貝殼送給女朋友,門都 沒有。如果不跟過去的情況比較,不會知道現在海洋生物消失得多麼 嚴重。
  依據過去留下來的資料,我們在臺灣北部、南部的潮間帶採集的 結果,不同的魚科,在當時隆頭魚有31 種,海鰻有22 種,雀鯛有 28 種。現在一個博士班學生重新調查,經過二十、三十年再去同樣 的地點採樣,現在的數字分別是7 種、3 種、11 種、17 種。幾乎每 一個科的魚三分之二的物種都不見了,這就是物種消失的證據。但很 奇怪的,蝦虎沒有減少,反而還多一種。我覺得很有趣,為什麼蝦虎 會多一種?因為蝦虎是所有魚科裡面體型最小的,平均體長約一、二 公分。一、二公分的魚塞牙縫大概真的不夠。另外一個理由是,大型 的魚類被我們先吃光了,蝦虎就變成是存活者。我開玩笑跟學生講, 要做魚類研究,只好去做蝦虎,因為想做別的科,以後都抓不到了。 現在如有新的研究生要做魚的研究,我常勸他不要做這個研究了,再 過二十年就只有水母可以做。這就是科學家為什麼很緊張的緣故,因 為我們比各位更早知道生物的現況是怎麼樣,未來究竟會如何。有時 候我們自己也覺得很沮喪,因為很快地,連要研究的材料都沒有了。

圖 8 外來物種入侵 資料來源:CRC Reef Research Centre (2004).


圖9 海水魚外來入侵種―紅鼓魚 Wikimedia commons;Geeklikepi 提供。

如何復育魚類?
  我們要怎樣去復育魚類?不外乎是限補,因為我們抓太多了,只 好少抓一點。如何少抓?就是要限制抓的時間、地點、漁船、漁法, 抓的量要少一點,體型也要規定。綜合的管理方法,就是總量限制。 為什麼阿拉斯加的漁業是永續的?因為他們政府規定,只能夠抓該魚 種 10% 的量,但是大多數地區和國家都是抓 50%。但叫政府規範漁 民少抓魚,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選票的緣故,民意代表一定會告訴你 不能這麼做,這樣會影響很多人的生計。他一句話就把你頂回來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在談海洋保育的一個大問題。
什麼方法最有效?就是劃設保護區、禁漁區,這是最簡單、經 濟、有效的。大家都知道這個很重要,但還是沒有用,因為劃歸劃, 沒有人真正在管理、取締。沒有落實管理就變成紙上公園,是沒有用 的。取消不永續的漁業補貼政策也很難做,加強調查研究,教育宣導 比較重要,要告訴大家一些新的保育觀念。我們要推動生態標章,推 動「慢漁」跟「底食」的運動。
  過去談到資源保育,漁業署大概只會做兩件事,第一個就是魚苗 放流,好像魚抓光了我就放種苗。在養殖區養了一大堆種苗,放回海 裡去。但第一點,放的種類很有限。第二點,沒有辦法證明他放下去 的幾百萬條、幾千萬條種魚,是否有回來。所以它的效果不但有基因 窄化的問題,且事實上沒有真正看到成效,學界也一直在質疑這件 事。
  還有一種政策叫「人工魚礁」,人工魚礁的確有用。海裡光禿禿的沙泥地,本來種類很少,因為丟了人工魚礁,給魚蓋了房子,一些 喜歡岩礁棲息的魚都來了,上面長了很多附著生物,食物也增加了。 這在原理上是對的,的確會增加、恢復一些漁產量。但過去因為投魚 礁的時候,委託的包商不負責任,投了在珊瑚礁上,所以保育團體就 群起反對,甚至希望人工魚礁整個都不要了,這有點矯枉過正。但 是不管怎麼樣,我們現在要爭取的魚礁應該是「Fish reefs」,而不是「Fishing reefs」。早期的漁業政策為了要照顧沿岸漁民的生活,丟魚 礁把魚騙過來,所以當初有這樣一個功能。另外一個功能是為了防止 底拖魚網,所以就在深海禁拖的地方放置人工魚礁。魚礁的確達到了 這些目的,發揮這樣的成果,但問題是我們大環境的漁業資源還是在 往下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魚礁就不應該被變成一個「副漁具」, 像是讓你把魚騙來,加速把魚釣走。我們現在建議政府也將人工魚 礁變成保護區,加強管理,可以輪流開放,不能只是把魚騙來加速 抓掉。所以這個漁字,不要用三點水的「漁」,要用「魚」,三點水的「漁」表示 Fishing,捕撈的意思。
慢漁與海洋的永續經營
  我有次到菲律賓去採集,來到了一個小漁港,海面上都是小小的 舢舨,點了一盞盞小燈,全都是一個人的小船。晚上那些透抽、烏賊 會被光誘引過來,漁夫用假餌就可以非常容易釣到。但是他們不貪 心,釣了大概四、五十隻就回去了,因為釣多了也賣不掉,沒辦法 保存起來。所以縱使他們有上百條的船,但捕獲量是有限的。第二 天我坐飛機回臺灣,晚上飛越臺灣北部上空,下面燈火通明,我以為 是進了陸地了,再仔細一看,其實是我們火誘網的漁船。人家是一盞小燈,我們是上萬燭光的燈,當然可以很快地把魚或小管誘集過來,很快地把牠們抓走。一個是慢慢地抓,一個是快快地抓,魚的資源就 是那麼多,就看你要如何去使用。我們到現在還維持漁業用的補貼政 策,但這是一個政治性的問題。去年在名古屋開會的生物多樣性,通 過的「愛知目標」裡面有一條,「到了 2020 年,一定要消除、淘汰、 改革不利於生物多樣性的獎勵措施,不當的獎勵措施會加速生物多樣 性的滅亡,加速過漁的現象,這是遲早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其實一千多年前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永續保育的道理了。「竭澤 而魚,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就是漁獲量要限制。「數罟不入洿 池,魚鱉不可勝食也」,這是網目要限制。「魚不長尺,不得取」,這 是體長要限制。「禽獸,魚鱉不中殺」,這也是體長限制。一、兩千年 以前,那時候資源應該還很豐富,他們就已經知道永續的道理,為什 麼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大家要反省,就是太貪心了,不然就是我們 自己的知識跟反省能力還不夠。
  當然宣導很重要,2007 年,漁業署發現不能只照顧漁民短期利 益,也要照顧長期利益,否則以後漁業署關門了,這個產業就結束 了。因為除了養殖漁業之外,海底沒魚了。政府在仁愛路、新生南路 口的一棟辦公室,辦了一個全民漁業教室,開始宣導,那年過年,他 們找了新天地的主廚來示範怎樣「選好魚、吃好魚、年年有餘」。第 二場找我去講,我把題目改成「捕對魚、買對魚、才能年年有魚」。 第三場找臺大動物系的丘老師去講,他更聰明了,題目是「年年要有 魚、需要漁業管理」。 魚其實是再生性的動物,不是說不能利用,問題是農林漁牧的產 業,無論農業、林業、牧業都是吃我們種的、養的,唯有海洋漁業是 捕撈業,是在大自然捕撈野生動物的產業。魚是不是野生動物?你可能腦筋要想一想。其實存活在大自然的環境下,通通都是野生動物, 海裡的魚也一樣。為什麼今天你去吃獅子、大象、老虎,會食不下 嚥;吃鯊魚、石斑、鮪魚,卻一點都不會覺得難過或不安?因為我們 的教育告訴我們,海裡的東西本來就可以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海洋 的保育落後陸地的保育至少二十到四十年,有很多的觀念還沒有辦法 一下子改過來。
海洋保護區是最經濟有效的辦法
  海洋保護區其實是最經濟、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做種苗放 流、人工魚礁,通通都要花錢。海洋保護區只要把海底某一定的比例 劃為保護區,讓人不要進去,因為人是最大的禍害。只要人不進去以 後,海洋生物自然會繁衍,繁衍多了自然就會擴散出去,到外面去 抓,一樣可以抓。就好像你把錢存在銀行裡當本金,不要去動你的老 本,生的利息就可以永遠吃不完。所以你用這種方式,其實是最不花 錢,也最簡單。大概還是要花一點小錢,因為很多人不守法,還是跑 進去違法抓魚,所以就一定要有巡守隊。這樣也很好,可以讓失業的 人有工作。為了海洋的保育,這其實不是壞事。全世界都在推海洋保 護區,日本的口號是「海是銀行,魚是存款,會生利息」,這就告訴 各位保護區其實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
  還有一個觀念,過去大家從來不知道,以為魚長大了,不吃牠, 還是會死掉。很多國家是用體長限制來管理,規定魚長到多大以上才 能抓,太小不能抓。可是科學家後來研究發現,這是不對的,大魚有 活下來的權利跟理由。因為同樣都是成熟會產卵的母魚,體長四十公 分、五十公分、六十公分,產卵的數目跟牠的子代會因魚的大小而有 所差異。越大的魚生得越多、品質越好、存活率越高。還有一個特性跟人不一樣,婦女通常到了五十歲或更年期以後,就不會再生小孩 了;可是魚永遠都會生,而且越大越能生,甚至呈指數成長(如圖 10)。

圖10 一尾體型大的母魚所產的魚卵的質與量遠勝於十到百尾體型小 的母魚
資料來源:PISCO (2007), The Science of Marine Reserves (2nd ed.).

  要怎麼樣才能夠讓大魚有機會活下來?不但要劃立保護區,而且 要把保護區劃大一點。劃得太小,大魚很容易游出去就馬上被人家抓 掉。全世界有上千篇的報告,證明海洋保護區是非常有效的。臺灣沒 有報告,因為臺灣的保護區都沒有真正在管理,就沒有一個好的對照 組,可以來做比較,所以沒辦法寫報告。
  國外的漁民都很守法,不會跑進保護區抓魚。漁民很聰明,都在 保護區的邊邊抓魚,這種現象就叫做 Fishing the line,是合法的,這 也可以證明保護區效果,這叫做「溢出效果」(Spill over)。
  臺灣不是沒有保護區,臺灣保護區是《國家公園法》劃的、《文 化資產保存法》劃的、「加強野生動物保育方案」劃的,包括《漁業 法》劃的。但我們的問題是都沒有告示牌、邊界不明、跟原住民傳統文化衝突。吵來吵去,一邊說要開發,一邊說不行,缺乏調查監測。結果要保護的目標物種早就已經不見了,棲地也改變了,最重要 的是,根本沒有管理計畫,就好像紙上公園。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 努力督促政府,劃歸劃,但是有效的管理,才是最重要的。最近漁業 署、主辦單位開始召集各部會檢討保護區的位置和管理辦法,我們希 望能夠有一些成果。
  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照理國家公園裡的海域都不應該抓魚,特 別是生態保護區、景觀示範區。但政府說人力不夠管不到,難取締。 於是他們在後壁湖旁邊,檢查哨外面劃了一塊資源保護示範區,有些 執法人員很認真在取締,那時候我們也滿感動的,他每個禮拜寄一、 兩封信給我們,告訴我們又抓到誰,怎麼抓到的,並附上照片,二、 三年下來,這邊的魚真的都回來了。很多潛水的人想拍魚,會發現到 這邊拍最清楚,因為這邊的魚知道這裡是安全的,不會像其他地方, 魚看到人就跑,魚其實是很聰明的。很多潛水的朋友為什麼不在臺灣 潛水,要跑到國外去潛?因為國外保護區就是保護區,管理的很好, 下去潛水時,魚在你周圍游、當模特兒給你拍照,也可以拍到整群的 魚。臺灣是魚看到人就跑,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由於後壁湖保護區的 魚不會怕人,很多潛水業者就到那邊去做生意,  這就告訴各位,其實 賺錢不是要把魚吃掉,還有很多的方式,用生態旅遊的方式,可以讓 你賺更多錢。
  去年我有機會到南沙去了一趟,要評估南沙、太平島是否要規劃 成海洋和平公園,這是馬總統的政見,我也非常高興,因為我一直想 去,但都沒機會去。去一次就要花兩個禮拜,來回坐了八天的船,在 那邊潛了兩天的水。我覺得很高興,因為看到三、四十年前蘭嶼、綠 島的景觀,那邊珊瑚礁的覆蓋率是 100%,非常壯觀,因為那邊沒有 人去破壞,海巡署也管得很好,所以我覺得有很多海洋資源要好好的保留下來。
  我們要支持政府推動海洋保護區的劃設,全世界的海洋保護區到 現在也不過只有 1% 的海域,陸地已經有超過 12% 了,所以海裡的努 力,實在是不夠的。
  去年在名古屋開了第十次的第二次大會,臺灣一共派了四十幾個 人去,每個部會都有代表去。國際上最近劃了很多大型保護區,包括 布希總統下臺時,劃了兩個全世界第二大跟第四大的保護區。現在全 世界第一大保護區是英國政府在印度洋劃的查戈斯島,周圍都不能抓 魚。國際上在劃保護區是全方位的,各種不同的海洋生態系,通通都 要考慮,我們臺灣坦白講,連珊瑚礁都沒有保護好,更不要去談到其 他棲地的環境。
  以鮪魚來講,大西洋要保育鮪魚的討論沒通過,臺灣的漁民、政 府會覺得沒關係,反正我們吃的是太平洋黑鮪,大西洋的鮪魚不去抓 也罷。但是去年 5 月 Nature 的報告,警告我們太平洋的黑鮪隨時都會 崩盤。因為目前的漁獲 70% 都是小於一歲的未成年魚,還沒長大, 而且因為牠是繞著整個北太平洋(地球上遷徙範圍最大的動物,其實 是黑鮪),或繞整個南太平洋迴游,所以在臺灣這邊的時候,還很年 輕。同樣都是漁獲,噸數相同,可是抓的尾數很多,因為抓的都是小 魚,沒有機會讓牠長大,一條小魚的價錢跟一條大魚的價錢是不能比 的。這就是資源的浪費,更何況把小魚抓掉了,魚的生態隨時可能會 崩潰。
生態經濟學
  現在國際上都在講,為何政府不重視生物多樣性?因為他不知 道生物多樣性是很值錢的。有一門學科叫做「生態經濟學」,就是告 訴我們怎麼樣把這些東西轉換成價值,可以看得見的錢數,這樣子 大家都會重視,知道生態系是很值錢的。像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 用的水都很便宜,不用錢,你就不知道要愛惜。又如美國很有名的 Biosphere I、II 的計畫,想要創造一個人工生態系,不需靠外界便可 以自給自足,投資上億美金,現在仍是失敗,因為以現在的科技,人 類還沒有辦法模仿大自然。 同樣的,一個珊瑚礁生態系可以賺多少錢?平均每平方公里是 一千八百萬美元,這些防災的價值,生態旅遊的價值是一億美元,遺 傳材料的價值跟生物探勘的價值,是五百多萬美元。你把這些錢算一 算,大家才會知道生物多樣性是很值錢的。
  生物多樣性不只是拿來當食物吃而已,這是我們一般的認知,它 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利用。生物多樣性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維生系統,靠 這些海洋生物,才可以減緩大氣的暖化。因為二氧化碳跑到海裡,成 鈣作用使之變成貝殼後,就會把二氧化碳固定下來,最後沉到海底 去。 這也是我們基礎科學研究很重要的材料。觀察諾貝爾獎得主,就 會發現幾位醫學獎得主,都是拿海洋生物研究得獎。包括河豚毒及一 些生理儀器上的發明。諾貝爾化學獎前年的得主,就是研究海裡水母 的發光基因。
  生物技術產業是未來的明星產業。大家都知道中草藥很好,很重 要,對我們很有用,中草藥我們研究兩千年的歷史了,但是對海洋生物的研究,不到五十年。例如我們只知道深海海綿可以抗癌,但還有那麼多的海洋生物在下面,連名字都不知道,更不知道牠裡面有什麼 寶貝可以拿來用,也不知道牠們身體有哪些化學成分,對人類有益。 例如鱟的血清可以用來檢測人類血液裡面的類毒素,光是這項產 品的價錢,每年就有上億美金。比目魚在背鰭和臀鰭的基部,有一些 黏液線,所分泌的黏液,可以讓鯊魚的嘴巴定住,合不起來。牠之所 以能夠生存,都有一套本領,這些我們都可以拿來研究、開發、利 用。漂亮的海蛞蝓是很好的模式動物,因為牠擁有動物界裡最大的神 經元,神經系統簡單,是拿來治老人癡呆症與研究記憶的最好材料。 所以很多海洋生物可以提供我們幫忙。
  多鰭魚為什麼可以活存在地球上那麼久,研究牠鱗片的構造,才 發現很特別,說不定可以做成新一代的防彈背心(如圖 11)。也許有人覺得我們不需要防彈背心,但是你想想那些在潮間帶的貽貝,就算颱風大浪,怎麼沖都沖不走,因為牠的足食分泌的蛋白質,使牠可以 黏在礁石上,非常的牢固。科學家認為倘若把它拿出來合成蛋白質, 就可以利用人工合成,做成強力黏著劑,不管怎麼樣的環境、材質都 可以黏,這些都是向大自然學習,向生物學習。又如像生質能源,如 果在陸地上種植作物,會要用掉大片土地,也會破壞生態,但如果用 海邊的藻類,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圖11 未來防彈盔甲 資料來源:王昶閔(2008),《自由時報》。

  你如果曾去澳洲,可到 Phillip 島去看小企鵝行軍。這個島的看臺 有二、三千個座位,每天傍晚都坐滿了人,觀看企鵝抓了魚以後,走 過看臺,到草叢堆裡去餵牠的小企鵝。讓我非常感動的是,這些企鵝 一點都不怕人,因為澳洲人很愛護動物,這可以對當地帶來很多的收 益。
  臺灣珊瑚礁很棒,所以臺灣有很多的水族館,不敢下海去看,也 可以到水族館去看。至少有一個場所可以認識、關心、愛護牠。只是 我們反對每個人家裡養一缸魚,因為許多魚並未做人工繁殖,養越多 就會去抓越多,最後終究是死路一條。
宣導教育很重要,今年開始,教育部通過中小學生海洋教育綱 領,規定以後的課本裡,海洋生物保護的知識觀念,要占 10%。從現 在開始,大家都在推,但問題是找不到素材,因為過去很缺乏這方面 的資訊。
  很多保育的觀念要改變,我告訴各位,收集貝殼也是不環保的, 因為寄居蟹都沒家了。我的意思是,保育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要隨著 時間進步、時代改變、資源現況去做調整。魚不是不能吃,資源還夠 的時候,你絕對可以吃,但問題是我們吃的太超量了。
海洋保育還有很多問題。世界海洋的政策缺乏一個統一的政策,尤其是公海的地方。海底的保育不但海洋要做得好,陸地上也要做得 好,否則陸地上很多汙染,不好的東西都流到海裡去了,因為海納百 川,所以陸地上做不好,海裡也遭殃。這也是人類對消費的習慣,在 海洋跟陸地,是沒有辦法畫上等號的。
  再來講生態標章,究竟要怎麼樣吃對魚、買對魚。有些原則(如 圖 12):要吃養殖的,不要吃海洋捕撈的;要吃常見的,不要吃稀有 的;要吃沒有顏色的,不要去吃有顏色的魚;最好是吃死掉的,不要 吃活的。因為活的有時候是用藥去抓的,會害到其他的生物,也不要 買遠道而來的海鮮,各位如果對這有興趣,可以上我的臺灣魚類資料 庫網站,有一個海鮮指引,可以給大家一些建議。
  為什麼要「底食」?我們現在就是把食物網內好吃的魚都吃掉。真正比較好的利用,應該是平均的利用,大魚小魚通通都有吃,這樣子這個生態系才夠健康,才能夠維持。臺灣養殖那麼多魚,其實並不 一定好,因為石斑魚是肉食性的魚,養殖業者去抓很多小魚,做成魚 粉,或把下雜魚做成飼料,才能夠養出來。何不直接吃那些小魚就好 了,現在要提倡底食的意思,就是你寧可去吃那些食物網下層的小 魚,這樣還能養活十倍的人口。澎湖養很多海鱺,牠也是吃很多動物 性蛋白做成的飼料。
  有一本書裡介紹有機海洋牧場,像在加勒比海就很好,他的海鱺 是餵牠吃植物性蛋白的飼料,而且他的魚場設在海流比較強的地方, 會把吃不完的飼料養分帶到外海,不會在岸邊造成優養化,害死很多 珊瑚。他也不會用荷爾蒙等物,所以不是說像這樣的養殖不能做,而 是你做的地方要選得好,要給 牠吃素。但這很難,很多魚是 天生,你給牠吃素牠還不吃, 不見得那麼容易改,這也是一 個問題。
《 海 鮮 的 美 味 輓 歌 》, 它 是一本得獎的書(如圖 13), 書後面也有海鮮指南,你如果 去麥當勞點麥香魚是 OK 的, 因為麥香魚用的是阿拉斯加鱈 魚,是永續的漁業,不是用瀕 臨保育類的鱈魚。所以企業家也有責任,要知道哪些種類可 以吃,哪些不能吃。

圖 13 《海鮮的美味輓歌》 資料來源:Grescoe, Taras 著,陳信宏譯 (2010)。

  如果你想要知道哪些魚是建議吃,哪些魚是不建議吃,可以到 「臺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去點海鮮指南,你也 可以從網站上輕易地查到國際上十幾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一個海鮮 指南,說哪些魚可以吃、不可以吃,以及想清楚再吃三大類。針對 臺灣,我也做了一個表,出版一本《臺灣海鮮選擇指南》,我也不敢 講這就是對的,只是提供參考,看到底要怎麼吃。你也可以看香港的 海鮮指引,我們獲得香港授權,把它翻成中文,把魚名改成臺灣的魚 名,因為臺灣跟香港的海鮮文化,是差不多的。
  至於外來種、入侵種的問題也很嚴重,鼓勵大家吃掉它或許也是 一種方法。例如過去臺中日月潭有很多的玻璃魚,附近的店家就把牠 們拿來油炸,吃也許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你要多吃。另外少抓 魚,導致魚價上漲的問題,因應的方式,就是要讓消費者要捨得多花 錢買魚,讓漁民還是能賺到他們應得的錢,這樣生態才能永續。
  最後告訴各位,保育海洋資源的三步驟:第一個,購買海鮮前要 先問清楚來源,只吃喝符合永續標準的海產。第二個,告訴政治人物 要尊重科學,縮減漁船數量。第三個,請加入行動支持海洋保護區和 負責的捕魚行為。生態保育專家也出面呼籲,現在海裡還存有 10% 的大型魚,半數的珊瑚礁也還健在,倘若錯過黃金救援時刻,就再也 無法挽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