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專欄目錄]
還我自然的海岸 – 為潮間帶生物請命
刊登於2005年經建會出版之「悲歌美麗島」專書
 和我一樣已年過半百且從小生長在海邊的人,一定都很感傷現在台灣的海岸已完全走樣。昔日滿地的貝殼、五彩繽紛的海藻、游魚四出生意盎然的潮間帶,都已變成不堪回首的記憶。如今的海岸大多已被巨大、醜陋、粗暴又了無生機的消波塊和海堤所取代。這水泥化的海岸猶如一道萬里長城,阻隔了人們親海的權利,也斷送了許多賴潮間帶維生的海洋生物的生路。
 人與海不斷爭地惡性循環的結果,政府只好不惜鉅資來投放更多的消波塊,修築更多的堤防來防止海岸的侵蝕。在以保護人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藉口以及商業利益的操弄下,這30年來已使台灣一半的自然海岸線淪為水泥化的人工海岸。美麗的「寶」島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堡」島,台灣的同胞就像是生活在被水泥牆包圍的監牢中的人犯,不但失去可貴的人權和自由,也讓原本海洋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寶島資源迅速地衰退、枯竭。
 生物多樣性不論是基因(遺傳)、物種或生態系之消失都已不再是保育的口號,他已然消悄悄地在我們生活的周遭發生。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最近對台灣潮間帶魚類的調查,並和過去二、三十年前資料來比對,結果令人震驚地發現已有超過一半高達100種以上的魚類已經消聲匿跡,特別是那些體型大、經濟價值高的掠食性魚類。推測其原因不外乎是「過漁」、「棲地破壞」和「污染」這三大殺手所造成。海岸水泥化所造成之棲地破壞和棲地碎裂,正是潮間帶生物多樣性快速消失的主因。
 水泥化的目的當然不外數為了闢建臨海工業區、住宅區、新市鎮、電廠(須利用海水冷卻發電機組)、港口、養殖區、濱海道路、遊憩區等等,於是原本豐富多樣的海岸自然棲地,包括珊瑚礁(佔全球海域面積的0.3%)、河口、紅樹林、海岸、礫石、岩礁、瀉湖等均被根本不適合海生物附著、居住及庇護成長的水泥岸所取代。棲地的多樣化原本是使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高的原因之一,如今棲地之單純化和棲地碎裂化當然就會讓許多物種跟著消失,特別是潮間帶是許多物種,如魚類會失去終身棲息的環境,海龜、椰子蟹、海蛇乃至生活在沙地裡的海錢、海星等也都無法再上岸繁殖或休息。更多的種類在幼年時均需潮間帶來躲避大型掠食者的攻擊和掠食,等到長大有逃避和自衛能力後才會再回到外海,因此天然潮間帶的消失也會使得許多生活在亞潮帶的外海生物跟著消失。
 海岸線消失速度之快不但可以用統計數字來呈現,更可以用舊地重遊來親身感受,特別是相隔五年、十年,甚或二、三十年的一段時間的前後比對。這時您才會赫然發現原來環境的變遷及生態之破壞竟是如此迅速。這種災難有如野火燎原,不但在台灣本島,就連位楚偏遠、人煙稀少的離島地區也不能倖免。澎湖、綠島、蘭嶼、小琉球乃至於東沙、龜山島等等都有面臨被開發、闢港、建路的壓力,環境影響評估的機制好像也都發揮不了什麼作用。若不是有識之士和民間保育團體的大聲疾呼,海岸的地景和生態的保育可能到今天還不會受到關心和重視。
 看到台灣海岸遭受破壞的情況,大家應好好省思我們的政策是否真的能夠永續,我們所追求的未來生活環境究竟是要自然的,還是人工化、水泥化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