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一. 台灣深海生物相及其分布資料庫-國科會三年群體計劃 (2001.8-2004.7)
主持人: 魚類-邵廣昭,甲殼類-陳天任,頭足類-盧重成,棘皮動物-趙世民
研究目的:
1.引進國外 ( MUSORSTOM ) 及建立本土深海魚類採集網具及技術。
2.首次探勘600公尺以下之深海魚類,發現新種及新紀錄種,使台灣魚類資料更為完整。
3.探討台灣魚類群聚結構在不同水深 ( 垂直 ) 上之不同,及其形成之機制。
4.蒐集深海魚類標本及酒精標本,供未來魚類基因體及分子演化等之使用材料。
5.建立深海魚類資料庫,供未來研究、教育及資源永續利用之用。
 研究方法:
1.利用國科會海研一號在台灣四周圍沿海採集 ( 主要在東北、東南及西南海域 )。
2.利用橫桿式拖網,小型單纜雙網版底拖網,中層拖網 ( IKMT ) 三種網具,採集中水層及底棲之深海魚種。
3.目前作業水深400-2300公尺。
4.採獲標本分類、鑑定、攝影、紀錄、典藏 ( 酒精 )、數位化、資料庫。
研究成果:
1.目前共出海四次,共約20天,已採獲150種以上台灣之新紀錄種。已確定為新種的有3種鼠尾鱈,7種深海鮟鱇。
2.群聚結構初步分析得知400及700m為魚相不同之分界深度。
3.已完成「台灣深海生物相及其分布資料庫」之網站架設。

計劃二. 台灣周圍海域底拖魚類群聚調查及其資料庫之建立-農委會 ( 1999.7-2003.12 )
主持人: 魚類-邵廣昭,甲殼類-陳天任,頭足類-盧重成,蟹及其它無脊椎-鄭明修
研究目的:
1.分年分區,完成台灣底拖網魚類之詳細魚種組成及其豐度時空變化。
2.了解台灣沙泥底棲魚類之群聚結構及地理分布類型。
3.從魚類體長組成了解資源是否過漁及誤捕。
4.從生態系之角度,來探討漁業資源之管理。
5.累積底棲魚類標本,供日後比對及分子演化研究之使用。
6.建立資料庫上網公開供各界查詢。 研究方法:
1. 租用民間底拖漁船,每年挑選三~四港口,出海擇不同水深之測站進行一年四季之底拖採樣。
2. 所獲魚蝦貝介類分送不同實驗室進行鑑定,計數、尾數、秤重、量體長、拍照、數位化。
3. 以PRIMER軟體進行群聚分析。
 研究成果:
1. 已完成北部、東北部(第一年)、西南部(第二年)之調查、西北部(第三年)正進行中,最後一年為澎湖海域。                          
2. 目前共記錄到北部、東北部98科289種,西南部81科219種,西北部56科158種魚類,其中有30種以上為台灣新記錄種。                          
3. 群聚分析了解沙泥底棲魚類之分佈以100M、200M及400M為分界,在200M以內淺海之南北地理差異仍明顯。
4. 已完成台灣底拖漁業資源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