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異形-奇形怪狀的深海魚類
中研院75週年院慶動物所展示項目之一
邵廣昭 2002.10.19
  台灣四週環海,海洋生物多樣性甚高,過去曾記錄過的種類可達全球的十分之一。譬如魚類就已達2500種之多,現在這個數字很快就又要迅速增加到2700種了。這主要是因為台灣東部、東北部及西南部未開發的深海環境這兩、三年來在國科會、農委會及中研院研究計畫之支援下,利用國科會海研一號研究船及租用民間底拖網漁船目前已公尺以深的魚類,許多分布在200公尺以下的真正深海魚類才開始陸續曝光。許多過去只有在國外文獻、圖書、雜誌或影片、照片上才看到的稀奇古怪的深海魚類,像尖吻鯊、三腳魚、巨口魚、鴨嘴鰻、深海鮟鱇、皇帶魚等等都開始陸續在台灣附近的深海被研究人員所採獲,這兩年下來中研院動物所所採集到的深海魚類不但為台灣的本土魚類相迅速再增加一兩百種的新記錄魚種,而且還有不少世界新種的魚類在內。譬如深海魚中最大家族的鼠尾鱈科魚類,過去台灣只記錄到5屬19種,現在馬上再增加3屬30種新記錄種,其中包括3種世界新種。頭頂上有吻觸手 (釣竿) 會發光的深海鮟鱇過去台灣只記錄有1種,現則採到17種,其中有5種已證實是世界新種。台灣魚相之豐富,生物多樣性之高,連許多國際知名的魚類學者都為之羨慕不已。全球許多國家雖也有領海,但卻沒有像台灣這麼方便離岸不遠就有深海和大洋生態系的環境,擁有這些既神秘,其開發利用潛力又無窮的深海生物資源,難怪許多國外學者都希望有機會能到台灣來採集及合作探勘。
  中研院動物所前兩年曾展示過一尾來自花蓮定置漁場所捕獲長達5.8公尺的皇帶魚,讓人嘆為觀止。今年動物所魚類生態與進化研究室為了配合院慶更一口氣展出了這兩年來採獲到39科76種珍稀罕見的深海魚類,包括尖吻鯊、擬鰻鮫 (皺鰓鯊)、六鰓魟、七鰓鯊、長吻銀鮫、扁吻銀鮫、深海盲魚、線鰻、三腳魚、各種巨口魚、褶胸魚、深海鮟鱇、鼠尾鱈等等琳琅滿目,幾乎每一種都是台灣首次採獲的標本,也有不少是全球唯一或只有少數幾尾的珍稀標本,讓國人也有機會一睹珍貴的台灣本土生物以及認識和關心台灣的海洋環境,支持海洋的基礎分類研究和海洋生態的保育。
在這次的特展中特別值得介紹的是:
1. 全世界的三種長吻銀鮫,在台灣採獲的兩種。
2. 有活化石之稱的原始鯊魚及魟魚 – 擬鰻鮫、七鰓鮫、六鰓魟等。
3. 全球第二大的擬鰻鮫標本 (2.0 m),體長長達5.8 m的皇帶魚。
8. 長相醜陋,十分珍稀的尖吻鯊。
9. 下顎能夠完全托出的蝰魚。
10. 頭部像雞蛋的卵頭鱈。
11. 眼睛已退化隱於皮下的深海盲魚 (鼬鳚目)。
12. 全球最大的鼠尾鱈標本。
13. 公魚寄生在母魚身上的深海鮟鱇。
14. 公魚嘴部會上下彎曲的線鰻。
15. 可站立在深海泥地上的三腳魚。
  這次展示除了有真實的標本外,還輔以通俗性圖文並茂的解說,讓參觀者可以認識到一些在幽暗無光又冷又高壓,食物又少的深海環境裡,魚類是如何地適應和演化生存在這種極端又嚴苛的環境。
  這次所展出的標本是從中研院目前所採到數百件深海魚類標本中挑選出的一小部份。其中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利用橫桿式、網板、中層三種研究用網具在國科會海研一號研究船上所採獲 (最深可達2000m以上),少部份則是來自大溪及東港民間底拖網漁獲的下雜魚中所採獲 (可到600~800m)。執行的計畫為國科會「深海生物多樣性的調查研究群體計畫」,以及農委會的「台灣近沿海底拖網魚類群聚之調查及其資料庫之建立」,分別由中研院邵廣昭負責魚類、海大海生所陳天任負責甲殼類、中興大學動物系盧重成負責頭足類、自科館趙世民負責棘皮動物等等。採集之技術則是引進法國MUSORSTOM的深海採集技術,學習他們過去卅年在太平洋區深海生物之經驗與技術。目前我們已完全可以自行作業不需再請國外人員協助。此計畫由去年8月開始才一年多,共執行了五個航次,總計20天左右之採樣,但已累積新增數百種本土生物的資料,可謂成果豐碩。現特將當天所展示的圖文資料建成資料庫,在「台灣魚類資料庫」的網站上公開,讓有興趣但卻錯失機會來參觀的民眾可以從網上來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