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canthurus mata  
發音 
Acanthurus mata後刺尾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5 - 100公尺
中文名 後刺尾鯛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刺尾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0 Acanthu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暗色刺尾魚 
最大體長 5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倒吊、粗皮仔、番倒吊(澎湖)、半水吊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東印度群島 
同種異名 Acanthurus bleekeri, Acanthurus weberi, Chaetodon mata, Chaetodon meta, Hepatus weber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Randall et al.,1990);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759 ASIZP0059728 ASIZP0060013 ASIZP0064148 ASIZP0807503 ASIZP0901338 FRIP21507 NMMBP00481 NMMBP00865 NMMBP01019 NMMBP01681 NMMBP02245 NMMBP05512 NMMSTP00770 NMNSF00305 NMNSF00308 NTUM00752 NTUM00753 NTUM00993 NTUM00994 NTUM00995 NTUM00997 NTUM00998 NTUM00999 NTUM01000 NTUM04900 NTUM08514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Striped surgeonfish; Yellowmask surgeonfish; White-tail lancet; Blue-lined surgeonfish; Bleeker's surgeonfish; Elongate surgeonfish; Mata surgeonfish; Elongate surgeo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XI棘及I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內凹,成魚呈彎月形。體淡藍色至暗褐色,體及頭具許多藍色直走縱線;緊貼著眼睛後方具一不規則之黃色斑塊及眼前具二條黃色縱帶;各鰭褐色;背鰭基部具一黑褐色紋,向後漸粗;背鰭及臀鰭鰭膜具不顯之縱帶;尾鰭具黑緣;尾柄棘溝為黑色。以前所記載之布氏刺尾鯛(Acanthurus bleekeri)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礁區斜坡,亦常被發現於鄰近珊瑚礁或是岩石底部之混濁水域中,是刺尾鯛科魚類中最能容忍混濁水域之魚種。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成魚常可見到成群悠游於中層水域捕食浮游生物。產卵時期也有聚集成群之習性。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曾發現,以北部、東北部海域最多。 

漁業利用

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因食物鰱之關係,可能具熱帶海魚毒。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