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lbula glossodonta  
發音 
Albula glossodonta圓頜狐鰮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0 - 40公尺
中文名 圓頜狐鰮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狐鰮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71 Albu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圓頜北梭魚 
最大體長 9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狐鰮、北梭魚、竹篙頭、鱸魚(臺東)、竹篙鰱(澎湖)、林投梭(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沙烏地阿拉伯 
同種異名 Albula argenteus, Albula erythrocheilos, Albula forsteri, Albula neoguinaica, Albula vulpes, Argentina bonuk, Argentina glossodonta, Butyrinus bana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Forsskål, P. 1775 Shen, S.-C. 196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Randall, J. E. etc. 1999 Hidaka, K., H. Kishimoto etc. 2004 
典藏標本 ASIZP0062934 ASIZP0067114 ASIZP0067133 ASIZP0067192 ASIZP0077177 ASIZP0077796 ASIZP0077833 ASIZP0077918 ASIZP0078111 ASIZP0700209 ASIZP0802129 ASIZP0802130 ASIZP0802131 ASIZP0912129 ASIZP0912130 ASIZP0912131 ASIZP0916968 FRIP03203 FRIP21234 NMMBP05018 NMMSTP00136 NMNSF01598 NTMP1298  
英文俗名 Roundjaw bonefish; Sharpjaw bonefish; Indo-Pacific bon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口下位,腹緣鈍圓。眼具脂瞼。下頜較上頜短,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細齒。體被圓鱗,頭部無鱗片;背、臀鰭之鰭膜皆覆一長形鱗片;胸鰭及腹鰭基部上方具大形腋鱗,下方具小形腋鱗;側線發達,鱗數為70-80。單一背鰭,位於體中央,但狹首幼魚期時背鰭位於體後近尾部;腹鰭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下方:臀鰭短小,接近尾鰭基部。體色銀白,背部略灰暗。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沙泥底棲性魚類,常於淺水域之內灣活動,以挖掘捕食沙泥地中之無脊椎動物,臼齒可磨碎食物之硬殼。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溫熱帶水域,由紅海至夏威夷及土木土群島,臺灣各地及離島均產。 

漁業利用

全年皆產,春夏季較多,主要漁法為近海底拖。肉質普通,宜油炸或煮湯。產量並不大。由於食物累積的關係,使其內臟可能含有熱帶海魚毒或稱雪卡毒素(Ciguateric toxins),可引起食物中毒。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