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lbula koreana
Albula koreana東海狐鰮
by: 李柏鋒
命名者 Kwun & Kim, 2011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東海狐鰮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狐鰮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71 Albu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東海北梭魚 
最大體長 3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北梭魚、竹篙頭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韓國釜山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Kwun, H.J. and J.K. Kim, 2011. A new species of bonefish, Albula koreana (Albuliformes: Albulidae) from Korea and Taiwan. Zootaxa 2903:57-63.  Hyuck Joon Kwun etc. 2011 
典藏標本 ASIZP0067194Paratype ASIZP0802128 ASIZP0912128  
英文俗名 Roundjaw bonefish; Sharpjaw bonefish; Korean bone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主要特徵為前下頜相當尖突;腹鰭後端達臀鰭前緣;中翼骨上之齒塊前端位於副蝶骨上之齒塊前。背鰭 18;臀鰭 9;胸鰭 16-18;腹鰭10;具細孔之側線鱗片為77-80;側線上斜向鱗列 9;側線下斜向鱗列6;椎骨 77-78。體延長,稍側扁;吻部錐形;口下位;每邊各有兩個鼻孔,鼻膜將前、後鼻孔隔開,後鼻孔大於前鼻孔;上頜突出,上頜未達眶前緣;上、下頜具有小塊絨毛狀齒;除瞳孔外,眼睛和眼眶周圍的脂性眼瞼相當發達;鰓耙小而不發達。所有魚鰭皆為軟條;背鰭大,位於體中央;臀鰭小,位於體後部;愈後端的背、臀鰭軟條愈短,但最後的背、臀鰭軟條稍延長;胸鰭位於腹側;腹鰭,腹位,其始點位於第12根背鰭軟條之正下方;胸、腹鰭基上部具有發達的腋鱗;尾鰭深叉形,上葉稍長於下葉。除了頭部與鰭條(外露部分)無鱗片外,整體被圓鱗;側鱗和背鱗內部有三個凹褶(溝),但外部暴露區的側鱗略小於背鱗;具細孔之側線鱗片起始於鰓蓋上緣,並且直線延伸而超越尾鰭基。新鮮標本顏色(根據副模標本的照片):體背淺黑色,具有光澤感,腹部銀白色;體側有數條淡淡的淺棕色橫帶;所有鰭條皆透明;部分胸鰭和腹鰭呈淺黃色;部分尾鰭呈淺褐色;頰部具有淺黃色條紋。東海狐鰮具有以下特徵而明顯不同於圓頜狐鰮(Albula glossodonta):東海狐鰮之下頜尖突、具細孔側線鱗片77–80及椎骨77–78 較多;而圓頜狐鰮之下頜圓、細孔側線鱗片66-70及椎骨67-69。(林沛立編寫 2012/12)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沙泥底棲性魚類,常於淺水域之內灣活動,以挖掘捕食沙泥地中之無脊椎動物,臼齒可磨碎食物之硬殼。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海域,包括臺灣北部及韓國東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全年皆產,春夏季較多,主要漁法為近海底拖。肉質普通,宜油炸或煮湯。產量並不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