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ndamia tetradactylus  
發音 
Andamia tetradactylus四指唇盤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8) 棲息深度 0 - 3公尺
中文名 四指唇盤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四指唇盤鳚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鰷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Salarias tetradactyl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and T. Yoshino, 1984.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Vol. 1.. Tokai University Press, Tokyo, Japan. 437 p. (text)  Lee, S.C. 1979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FRIP21174 FRIP21175 FRIP21268 NMNSF00531 NTMP0854 NTMP1442 NTUM00174 NTUM05808 NTUM05809 NTUM05810 NTUM05811 NTUM05812 NTUM05813 NTUM05814 NTUM05815 NTUM05816 NTUM06010 NTUM06041 NTUM06042 NTUM06606  
英文俗名 Blenn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稍側扁;頭鈍短。上下唇具鋸齒緣,下唇後方具有杯狀的肉質盤;上頜齒可自由活動,成魚之上頜齒數通常超過120。雄、雌魚皆無冠膜;具鼻鬚及眶上鬚,無頸鬚;側線孔無微小而交疊之鱗片狀皮瓣覆蓋。D. XV-XVII(通常為XVI), 17-21; A. II, 24-25;P. 15; V. I, 4。背鰭具淺缺刻,雄魚背鰭較雌魚高,雄魚第II棘延長如絲;背鰭與尾柄以鰭膜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尾鰭軟條不分支。頭側與胸鰭有黑點或黃紋,眼後下方具一黑邊白紋;體側有黃或白色點;雄魚的臀鰭為暗色;雌魚臀鰭灰白色,其餘鰭較雄魚淡些。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潮間帶浪拂區,常在洞穴或縫隙間穿唆,受驚嚇時可見其用一前一後的方式跳躍於潮池與空氣間。可直接在空氣中呼吸。以藻類為食。卵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臺灣、菲律賓及印尼等。臺灣分布於南部、北部、東北部及東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