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ntigonia rubescens  
發音 
Antigonia rubescens紅菱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60) 棲息深度 182 - 345公尺
中文名 紅菱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羊魴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88 Capro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紅菱鯛 
最大體長 2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菱鯛、紅皮刀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Antigonia fowleri, Hypsinotus benhalatate, Hypsinotus rubescen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4);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3851 ASIZP0064554 ASIZP0068159 ASIZP0803920 ASIZP0913920 FRIP21450 NMMBP00579 NTMP1243 NTMP1314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Boarfish; Indo-Pacific boar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菱形,體側極度側扁;體高遠超過頭長兩倍以上;體背高呈角形,體腹形同體側;頭背無明顯凹陷。吻略長。口小而幾水平;上頜可伸縮;上下頜具小齒帶;鋤骨和腭骨則無齒。第一鰓弓上之鰓耙 17-19. 背鰭單一,具VIII-IX硬棘及26-28分枝軟條;臀鰭具III硬棘及25-27分枝軟條;尾鰭截形而微凹;胸鰭軟條13-14;腹鰭I硬棘5分枝軟條。鱗小,圓形或略卵圓形,具小櫛棘。脊椎骨數10+12。體一致呈淡橘紅色。

棲所生態

成魚主要棲息於182-345公尺深之海域;稚魚為大洋性。主要以軟體動物及甲榖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海域。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及西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常為底拖網捕獲,除學術研究外,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