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rothron stellatus  
發音 
Arothron stellatus星斑叉鼻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3 - 58公尺
中文名 星斑叉鼻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四齒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9 Tetra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星斑叉鼻魨 
最大體長 12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模樣河魨、規仔、刺規(臺東)、烏規(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 
模式種產地
東印度 
同種異名 Arothron aerostaticus, Arothron alboreticulatus, Arothron stellatus, Chelonodon stellaris, Diodon asper, Kanduka michiei, Takifugu stellatus, Tetraodon aerostaticus, Tetraodon aerostatious, Tetraodon alboreticulatus, Tetraodon calamara, Tetraodon lagocephalus var. stellatus, Tetraodon punctatus ...共23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361 ASIZP0056753 ASIZP0058181 ASIZP0058182 ASIZP0062581 ASIZP0070328 ASIZP0070785 ASIZP0075146 ASIZP0807684 ASIZP0900409 ASIZP0916914 ASIZP0917684 CAS29984 FRIP00136 FRIP01124 FRIP20544 NMMSTP00249 NTMP1304 NTUM02347 NTUM02354 NTUM02355 NTUM06306 NTUM07704 ZMH20774  
英文俗名 Starry toadfish; Staring blow fish; Toby; Star puffer; Star blaasop; Starry puff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體頭部粗圓,尾柄側扁。體側下緣無縱行皮褶。口小,端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吻短,圓鈍。眼中大,側上位。無鼻孔,兩側各具一個叉狀鼻突起。除吻端、鰓孔周圍與尾柄外,全身佈滿小棘。背鰭圓形至稍微尖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0-11;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0-11;無腹鰭;胸鰭寬短,後緣呈圓弧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背部淺褐色或灰褐色,腹部色淡;頭部、背部與體側具密佈黑色小點;背、臀及尾鰭亦具黑點,鰭基黑點大於鰭上黑點;胸鰭基上下方各有一黑斑。幼魚體褐色;體具小黑點,體側具許多平行之黑斜紋,愈往腹部斜紋愈寬。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澄清的潟湖區及面海之珊瑚礁區,亦被發現於河口區。獨立生活。主要以海藻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臺灣四周海域均見。 

漁業利用

肝臟及卵巢具劇毒,不可食用。常被當做觀賞用魚於水族館展示。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