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utis melanostigma  
發音 
Butis melanostigma黑斑脊塘鱧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49)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黑斑脊塘鱧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塘鱧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57 Eleot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黑點脊塘鱧 
最大體長 1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黑咕嚕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西南部、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馬都拉海峽 
同種異名 Buits melanostigma, Eleotris butis, Eleotris melanostigma   
參考文獻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2. 邵廣昭、林沛立。1991。臺灣自然觀察圖鑑(31)-溪池釣的魚: 淡水與河口的魚。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40 pp.;3. 周銘泰、高瑞卿。2011。臺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The Freshwater and Estuarine Fish of Taiwan)。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台中市。381 pp. ;4. 伍漢霖、鐘俊生等編著。2008。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鱸形目(五)-鰕虎魚亞目。科學出版社,北京。951 pp.   Bleeker, P. 1849 邵廣昭, 林沛立 199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伍漢霖, 鐘俊生等 編著 2008 周銘泰, 高瑞卿 2011 伍漢霖, 邵廣昭, 賴春福, 莊棣華, 林沛立 2012 
典藏標本 ASIZP0055513 ASIZP0059980 ASIZP0072652 ASIZP0072691 ASIZP0072692 ASIZP0074638 ASIZP0075250 ASIZP0075251 ASIZP0805335 ASIZP0805374 ASIZP0805375 ASIZP0806782 ASIZP0806783 ASIZP0915335 ASIZP0915374 ASIZP0915375 ASIZP0916782 ASIZP0916783 NMMBP02014 NMMBP02029 NMMBP02122 NMMBP02657 NMNSF00109 NMNSF00387 NTMP0227  
英文俗名 Blackspot sleeper; Black-spotted gudgeo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1背鰭:Ⅵ;第2背鰭:Ⅰ/ 8。臀鰭:Ⅰ/ 8;胸鰭:16~18;腹鰭:Ⅰ/ 5;尾鰭:16~18。縱列鱗 28~30;橫列鱗 11~12;背鰭前鱗 20~21。鰓耙 3+6~7。總脊椎骨數 26。體長為體高的4.6~5.3倍;為頭長的2.7~3.3倍。頭長為吻長的2.6~3.3倍;為眼徑的5.8~7.3倍;眼間距的3.1~4.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8~2.4倍。體延長,身體前部呈圓筒形,後側扁。背緣微微隆起,腹部較為平直,尾柄較長且高。頭中大,吻端較低,尖突,略平扁;頭後隆起,高而側扁,其頭寬小於頭高。吻長,尖突,形狀平扁,吻端約對應於眼睛下緣水平線上。吻長約為眼徑2.0~2.5倍。吻的中部兩側、眼睛的前方各有2條低平的骨質棘,且棘緣呈鉅齒狀。眼小,上位,稍突出,眼睛上緣鄰近頭緣。眼睛下方臉頰處具有5~6條垂直(橫列)的感覺乳突線,口裂附近有一水平狀(縱向)的感覺乳突線。兩眼間隔處在眼上緣的兩側各有1條低平的骨質棘,棘緣呈細鋸齒狀,棘的前端與吻部兩側的2條短棘相接近,而後端與鰓蓋上的縱行感覺溝相交。兩眼間隔窄,微凹,小於眼徑,約為眼徑的0.9倍。鼻孔每側兩個,分離:前鼻孔圓形,具有短管,接近上唇;後鼻孔小,無鼻管,在眼前方。口大,前上位,口裂向後延伸至對應於眼睛前緣。上、下頜齒形狀細尖,多行,上頜外列齒與下頜的內列齒較大;鋤骨無齒。唇厚。舌窄,游離。鰓孔寬大,向前向下延伸至對應於眼前緣的下方。前鰓蓋骨後緣光滑無棘。鰓蓋骨後緣不呈鋸齒狀。鰓蓋上方具有5個感覺管孔,前鰓蓋骨後緣也具有5個感覺管孔。鰓被架6條。魚體具大型櫛鱗,胸部與腹部披有圓鱗,各鱗片的基部大多有1枚小型副鱗。頭部除吻前部、唇和臉頰外,兩眼間隔處及前鰓蓋骨均披有較小的鱗片,眼眶上棘至眼之間亦有小鱗片2~3行。無側線。背鰭2個:第1背鰭起於胸鰭基部後上方,後端不延伸至第2背鰭;第2背鰭較長,平放時不延伸至尾鰭基部。臀鰭起點與第2背鰭相對。胸鰭寬圓、呈長扇形,中側位,胸鰭後端對應於第2背鰭的起點。左、右腹鰭靠近,但不相連、癒合,腹鰭末端不會至肛門。尾鰭長圓形。頭部及體側一致為灰褐色至淡褐色,腹側淺色。體側鱗片通常均有一個淡色斑點,在體側形成許多縱行點紋。頭部自吻端經眼至鰓蓋骨中部有1條黑色縱紋。第二背鰭、臀鰭淺灰色,均有數行暗褐色斑點;腹鰭黑色;胸鰭無色;基部有1黑斑,黑斑的上、下方各有1個橘紅斑。(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暖水性近岸小型底棲性魚類,棲息於沿海淺水處、河口、紅樹林濕地等鹹、淡水區,喜歡生活於底質為石礫的海域。不喜歡游動,常停棲在石塊、枯木的縫隙中。主要以小型魚類、甲殼類等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紅海至太平洋中部各島嶼。臺灣分布於西部、北部及西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食用經濟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