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aranx papuensis  
發音 
Caranx papuensis巴布亞鰺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Alleyne & Macleay, 1877 棲息深度 3 - 120公尺
中文名 巴布亞鰺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鰺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64 Carang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巴布亞鰺 
最大體長 8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瓜仔、紅目瓜仔(臺南安平)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
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新幾內亞 
同種異名 Carangus sansum, Carangus sansun, Caranx carangus, Caranx celetus, Caranx regularis, Caranx sansun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Lin & Shao(1999)  Haynes Giddes Alleyne, M. D., etc. 187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Lin, P. L.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6701 ASIZP0056848 ASIZP0059530 ASIZP0060362 ASIZP0060710 ASIZP0064792 ASIZP0064827 ASIZP0064849 ASIZP0064951 ASIZP0064952 ASIZP0064987 ASIZP0700217 ASIZP0800300 ASIZP0800315 ASIZP0800330 ASIZP0800332 ASIZP0800333 ASIZP0800335 ASIZP0802482 ASIZP0802486 ASIZP0802487 ASIZP0912482 ASIZP0912486 ASIZP0912487 FRIP00182 FRIP20549 FRIP21609 NMMBP05055 NMMSTP01029 NMNSF00361 NMNSF00822  
英文俗名 Papuan trevally; Brassy trevally; Brassy kingfish; Brassey trevall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隨著成長,身體逐漸向後延長。背部平滑彎曲。脂性眼瞼不甚發達,前部僅一小部分,後部僅及眼之後緣。上頜末端延伸至眼中部之下方。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6-28。體被圓鱗,胸部僅於腹鰭基部前方裸露無鱗,除了腹鰭基部前方有一小區域被鱗。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第6-7軟條之下方,直走部全為稜鱗。幼魚時,體色一致銀白色,各鰭淡色或淡黃色。成魚後,體背黃綠色,腹部銀白。頭部及體側上半部出現小黑點,隨著成長,黑點數量愈多。尾鰭上葉一致為暗灰色;下葉為暗黃色,帶有白色的後緣。各鰭淡色,同樣有白緣。鰓蓋後緣上方有一黑斑,其中間具一銀白色斑點。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旁之礁石區或潟湖,偶可發現於河川下游,甚少發現於外海。幼魚可成群發現於河口區。肉食性,以魚類為捕食對象。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亞熱帶海域。西起非洲東岸,東至美洲西岸,北自日本,南迄澳洲海域。臺灣各沿岸海域皆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一支釣、流刺網、延繩釣捕獲。肉質鮮美,以清蒸及紅燒為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