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entropyge bicolor  
發音 
Centropyge bicolor二色刺尻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1787) 棲息深度 1 - 10公尺
中文名 二色刺尻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蓋刺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94 Pomacan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二色刺尻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雙色神仙、黃鸝神仙、店窗(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Centropyge bicolour, Chaetodon bicolor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121 ASIZP0055138 ASIZP0058133 ASIZP0058134 ASIZP0059283 ASIZP0059609 ASIZP0060762 NMMBP02533 NMMBP05277 NMMSTP00060 NTMP0127 NTMP1163 NTUM00637 NTUM00638 NTUM00639 NTUM00640 NTUM00641 NTUM00642 NTUM00643 NTUM00644 NTUM00645 NTUM00696 NTUM00717 NTUM00718 NTUM08003 NTUM08004 NTUM08007 NTUM08012 NTUM08013 NTUM08648  
英文俗名 Two-colored angelfish; Two coluored angelfish; Bicolor angel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橢圓形;頭部輪廓略突出。吻鈍而小。眶前骨游離,下緣凸出,後方具棘;前鰓蓋骨具鋸齒,具一長強棘;間鰓蓋骨短圓。上下頜相等,齒細長。體被稍大櫛鱗,軀幹前背部具副鱗。背鰭硬棘XV,軟條15-16;臀鰭硬棘III,軟條17-18;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尖形;腹鰭尖形,第一棘幾達臀鰭;尾鰭圓形。體前部、胸鰭、腹鰭與背鰭之前部黃色,體後部、背鰭後部與臀鰭藍黑色;眶間區具黑橫帶,向下擴展至眼下方。尾鰭黃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潟湖、水道、面海的礁區斜坡、石礫區或珊瑚叢生的水域。多半單獨活動或成小群活動。主要以海藻、甲殼類及蠕蟲等為食。行雌性先成熟的性轉變行為。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洲,東至薩摩亞及費尼克斯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昆士蘭南部及新加勒多尼亞群島。臺灣南部、東部及綠島、蘭嶼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雖有觀賞價值,但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在水族箱內的飼養較容易。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