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  
發音 
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皺鰓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arman, 1884 棲息深度 0 - 1570公尺
中文名 皺鰓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皺鰓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31 Chlamydoselac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皺鰓鯊 
最大體長 2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擬鰻鮫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Chlamydalachus anguineus, Chlamydoselache anguinea, 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m, Didymodus anguine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Garman, S. 1884 Smith, J. L. B. 1967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Ida, H. etc. 1986 Kubota, T. etc. 199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60832 ASIZP0060833 ASIZP0070654 ASIZP0075088 NMNSF00535 NMNSF00563  
英文俗名 Frilled shark; Silk shark; Scaffold shark; Frill-gilled shark; Greenland shark; Frill shark 
瀕危狀態 NT 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2003-04-30   
形態特徵

體延長呈鰻形,腹部具明顯隆脊。口端位,深弧形,向後延伸至眼後方。吻短。眼長橢圓形,無瞬膜。鼻孔小,近吻端側腹面。具噴水孔。兩頜齒同形,三叉型,中央齒和側齒尖基底間各具一小齒頭。鰓孔6對,均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鰓間隔延長而具皺褶,且互相覆蓋;第一對鰓孔於喉部左右互相連接,後五對鰓孔亦延伸至腹面,最後一個較小。背鰭一個,位於臀鰭基底上方,小於胸鰭。尾鰭寬長,末端尖,下葉較上葉發達,無缺刻;尾椎軸稍上翹。臀鰭較大,近於長方形,大於背鰭。腹鰭大,後角近臀鰭起點。胸鰭短小,外角和內角鈍圓。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斜坡外緣,為近、外海底棲大型鯊類,一般棲息深度在120-1,280公尺附近,但常被捕獲於水表層。主要以其它鮫類、硬骨魚類及烏賊等為食。卵胎生,一胎可產下8-12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39公分。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之大部分海域。臺灣東北部海域曾發現。 

漁業利用

偶由延繩釣、流刺網或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食用魚,一般以加工食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