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romis margaritifer  
發音 
Chromis margaritifer雙斑光鰓雀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wler, 1946 棲息深度 2 - 20公尺
中文名 雙斑光鰓雀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雀鯛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11 Pomacent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雙斑光鰓魚 
最大體長 9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厚殼仔、黑婆仔(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日本琉球 
同種異名 Chromis dimidiatus, Chromis dimidiatus margaritifer, Chromis margarifer, Chromis margaritifer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5)  Fowler, H. W. 1946 Moyer, J.T. 197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Kim, Y.U. etc. 1997 
典藏標本 ASIZP0057346 ASIZP0059408 ASIZP0063439 ASIZP0069887 ASIZP0069896 ASIZP0069913 ASIZP0069986 ASIZP0069987 ASIZP0071946 ASIZP0073107 ASIZP0074629 ASIZP0803336 ASIZP0803337 ASIZP0803338 ASIZP0803339 ASIZP0803340 ASIZP0913336 ASIZP0913337 ASIZP0913338 ASIZP0913339 ASIZP0913340 BPBMI23181 FRIP21331 NMMBP03146 NMMBP03244 NMMBP06219 NMMBP08570 NMMSTP00111 NTOUP200801-045 NTOUP200801-046 NTOUP200910-154 NTOUP200910-158 NTOUP201203-091 NTOUP201203-180 NTOUP201203-216 NTOUP201203-244 NTOUP201207-593 ...列出全部45筆... 
典藏基因2012-10-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Whitetail chromis; Bicolor chromis; Chocolate dip; Half and half pull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卵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 1.9-2.0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僅及眼前緣;齒細小,圓錐狀。眶下骨裸出;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大櫛鱗;側線之有孔鱗片16-18個。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角形,硬棘XII,軟條 12-13;臀鰭硬棘II,軟條11-12;胸鰭鰭條 16-18;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延長呈細尖形,各具2條硬棘狀鰭條。體一致呈黑褐色至黑色,胸鰭基部具一大黑斑;尾柄及尾鰭白色;背、臀鰭軟條白色區域起始於基底末端之前;背鰭硬棘部頂端藍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3-20公尺之潟湖或珊瑚礁區。獨自或成一小群活動。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東印度洋至太平洋區,東起聖誕島和澳洲西北部,西至萊恩和土木土群島等,北至日本。臺灣分布於南部及蘭嶼的礁區。 

漁業利用

小型之雀鯛,無食用價值。有人將其作觀賞魚之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