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tmopterus brachyurus  
發音 
Etmopterus brachyurus短尾烏鯊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命名者 Smith & Radcliffe, 1912 棲息深度 451 - 900公尺
中文名 短尾烏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烏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36 Etmopte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短尾烏鯊 
最大體長 5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短尾烏鮫、黑沙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Fishbase(2005)  Smith H. M. etc. 1912 Compagno, L.J.V. 1984 Last, P.R. etc. 1994 
典藏標本 ASIZP0061371 ASIZP0061427 ASIZP0061464 ASIZP0068237 ASIZP0074738 ASIZP0075081 ASIZP0075084 ASIZP0803998 ASIZP0913998 CAS214593 FRIP03061  
英文俗名 Shorttail lanternshar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全長為頭長之4.3–4.5倍;頭長為吻長之2.2–2.6倍;為眼徑之5.4–6.2倍;發光器前分支為後分支0.7–0.9倍。體型長而為圓柱型,頭型為寬扁狀,前端尖。吻中長,眼前吻長為眼徑的1.5–1.8倍。眼徑小,橫橢圓形,無瞬膜,後端有一缺刻,距吻端比距第一鰓裂為近,眼睛後端約在口長1/2。鼻孔大,中間有一瓣膜,距吻端比距口裂近。口裂成淺弧形,口寬小於口前吻長,口長約為口寬的1/4。噴水孔中大,半圓形,位於眼睛後上方,與眼睛距離為眼徑的1/2。五個鰓孔,鰓裂小。背鰭兩個,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小,起點約位於胸鰭與腹鰭1/3的地方,背鰭比棘高,由吻端到第一背鰭硬棘之距離小於由第一背鰭硬棘到尾鰭起點之距離。第二背鰭較大,後緣淺凹,棘較背鰭長,起點位於腹鰭基底後1/6尾柄的位置,距尾鰭起點比距第一背鰭基底為近。胸鰭中大,近長方形,基部連接於第五鰓孔之後,約為全長的1/5位置,胸鰭到腹鰭間距小於兩背鰭間距。腹鰭小,基部位於兩背鰭1/2的位置,腹鰭到尾鰭起點之距離短於到胸鰭起點之距離,前後緣連續,呈半弧形,末端尖突。尾柄中長,全長為尾柄長之6.4–7.8倍,無尾前缺刻。尾鰭長小於頭長,上葉發達,下葉約等於上葉的1/2,後緣有一缺刻。盾鱗小,刺狀,末端稍彎曲,軀幹部、兩背鰭與尾鰭上葉起點之間均呈縱行規則排列。但腹部及腹鰭上方發光器,盾鱗均不規則排列,吻端腹部盾鱗緊密,口裂上方有三叉戟狀無盾鱗部位。吻端至尾柄下方皆有發光器,腹鰭上方有一發光器向前後延伸,向前延伸部分至腹鰭起點前方,向後部分分為上下兩分支,上分支到尾柄1/2,下分支比上分支少一點,尾鰭下葉有一較粗的發光器,尾鰭上葉有一較細發光器。上下頜齒不同形,上頜齒三齒頭型,有三行,下頜齒,單齒頭型,齒頭外斜頗劇,邊緣光滑,有一行。體背為深灰色,腹面為黑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

棲所生態

生活於大陸棚和島嶼周遭斜坡近底水深160-1,000公尺處。卵胎生。攝食槍烏賊和小型硬骨魚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的日本南部及臺灣東北部及南部;中西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海域。  

漁業利用

偶由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經濟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