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Gargariscus prionocephalus  
發音 
Gargariscus prionocephalus波面黃魴鮄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Duméril, 1869) 棲息深度 20 - 290公尺
中文名 波面黃魴鮄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黃魴鮄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1 Peristed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輪頭魴鮄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雞角、角仔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Gargariscus semidentatus, Gargariscus undulatus, Heminodus japonicus, Peristedion undulatum, Peristethidion prionocephalum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Duméril, A. H. A. 1869 Talwar, P.K. etc. 1978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3248 ASIZP0064524 ASIZP0067798 ASIZP0067803 ASIZP0068326 ASIZP0074574 ASIZP0803559 ASIZP0806434 ASIZP0913559 ASIZP0916434 FRIP00458 FRIP01291 NMMSTP00621 NMNSF00351 NMNSF01499 NTMP0749 NTUM06569 NTUM06570 NTUM06719  
英文俗名 Jaggedhead gurnard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稍平扁,後部漸細。頭寬扁,頭部完全被骨質甲,兩側圓具明顯的凹突,突出部扁平而寬大。上頜有一絨毛狀的齒帶,下頜則無齒。下頜有7 對鬚,最長的一根延伸至眼睛的後緣。前鰓蓋棘尖銳且堅硬,較鰓蓋棘為長。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29。背鰭具硬棘VI-VII,軟條14;臀鰭軟條13-14。體呈橘紅色;背鰭具黑緣;胸鰭的薄膜有三個不規則的黑斑。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鮄科(Peristedidae)。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日本、臺灣、菲律賓以及阿拉弗拉海。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等。 

漁業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因身上附骨板,適合煮湯,多與豆醬同煮;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全年均可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