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Gerres limbatus  
發音 
Gerres limbatus緣邊鑽嘴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30 棲息深度 1 - 5公尺
中文名 緣邊鑽嘴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鑽嘴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73 Gerr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緣邊銀鱸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碗米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度朋迪榭裡 
同種異名 Catochaenum limbatum, Gerres kapas, Gerres lucidus, Xystaema limbatum   
參考文獻 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Cuvier, G. etc. 1830 朱元鼎 編 1985 Iwatsuki, Y. etc.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68829 ASIZP0068979 ASIZP0068982 ASIZP0071963 ASIZP0071964 ASIZP0071982 ASIZP0072024 ASIZP0079231 NMMBP04804 NMMBP04805 NMMBP04806 NMMBP04807 NMNSF00213  
典藏基因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Saddleback silver-biddy; Silver bidd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卵圓形而略高,標準體長約為體高的2.3-2.7倍,體背於背鰭起點處極為彎曲,與水平方向軸約呈40度角。口小唇薄,能伸縮自如,伸出時向下垂。眼大,約為頭長的2.5-2.7倍。上下頜齒細長,呈絨毛狀;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圓鱗,易脫落;背鰭及臀鰭基底具鱗鞘;側線完全,呈弧狀,至尾鰭基底之側線鱗數33-35,尾鰭基底之有孔鱗3;側線上鱗列數3(側線至背鰭第V棘間,且不含側線鱗)。背鰭單一,硬棘部IX,第III棘最長,但短於頭長;臀鰭第II棘粗狀,但短於基底長;胸鰭短,末端僅及肛門;尾鰭叉形,最長鰭條長約為中央鰭條2倍。體呈銀白色,背部較暗。體側具有四條由背緣延伸至體中央的寬斑塊。背鰭淡黃色,第II至第VI棘間鰭腹上半部具黑色斑駁;尾鰭淡黃色,具暗色緣;臀鰭淡橘色,後部稍暗;胸鰭淡黃,末緣淡色。以前之紀錄--短棘鑽嘴魚(Gerres lucid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河口區及非常淺的沿岸。主要掘食在沙泥地中躲藏的底棲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及斯里蘭卡,東至中國南海及臺灣海峽。臺灣僅發現於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或流刺綱採獲,魚體小者,常作下雜魚處理,供養殖飼料之用,體型大者市場偶可見到。可生鮮或醃漬處理,適宜煎、炸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