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alichoeres biocellatus  
發音 
Halichoeres biocellatus雙斑海豬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chultz, 1960 棲息深度 7 - 35公尺
中文名 雙斑海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雙睛斑海豬魚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雙線龍、柳冷仔、雙斑儒艮鯛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比基尼環礁 
同種異名 Halichoeres binotopis, Halichoeres melanur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Randall, J.E., 1980. Two new Indo-Pacific labrid fishes of the genus Halichoeres, with notes on other species of the genus.. Pac. Sci. 34(4):415-432  Schultz, L.P. etc. 1960 Randall, J. E. 198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70819 ASIZP0070834 ASIZP0803349 ASIZP0804848 ASIZP0804849 ASIZP0914848 ASIZP0914849 BPBMI23432 NTUM04489 NTUM04511 NTUM04512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Red-lined wrasse; Redlined wrasse; Two-spotted wrasse; Biocellate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吻較長,尖突。前鼻孔具短管。口小;上頜有犬齒四枚,外側兩枚向後方彎曲。前鰓蓋緣平滑;鰓蓋膜常與峽部相連。體被中大圓鱗,胸部鱗片小於體側,頰部無鱗;背鰭與臀鰭無鞘鱗;側線完全,在尾柄前方急劇向下降。D. IX, 12;A. III, 12;P. 12;L.l. 18+2+5;腹鰭外側延長達肛門之前;尾鰭圓形。幼魚色淡,全身具多條橘色至橘紅色縱紋,背鰭中間及末端各有一藍緣黑斑,尾柄上側另有一眼斑;雌魚體呈綠色,頭部具多條橘色至橘紅色縱紋,延伸至體側前半部逐漸散開,至體側後半部形成點狀列,頭部腹面至體側臀鰭以前之腹面色淡,眼後具一綠斑,背鰭第 1-3及9-11軟條間各有一藍緣黑斑;雄魚類似雌魚,但眼斑消失,體側後半部具3條不顯之暗色橫班,尾柄上另具一平躺之"U"字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海域中,水深約7-35公尺左右。夜晚潛沙而眠,白天則出現在獨立礁區或沙地,捕捉有著硬殼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具性轉變的行為,是屬於先雌後雄型的型態。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海域,東至薩摩亞等。臺灣各地岩礁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之隆頭魚,幼魚、雌魚及雄魚的體色差異十分的明顯,適合觀賞用,但是數量不多,是較罕見種。可食用,但價值不高。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