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epidotrigla alata  
發音 
Lepidotrigla alata翼鱗角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outtuyn, 1782) 棲息深度 60 - 110公尺
中文名 翼鱗角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角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0 Trig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翼紅娘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紅雙角魚、雞角、角仔魚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Trigla ala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248 ASIZP0056257 ASIZP0058304 ASIZP0058305 ASIZP0059053 ASIZP0059557 ASIZP0061692 ASIZP0061858 ASIZP0062294 ASIZP0063458 ASIZP0063648 ASIZP0064737 ASIZP0067812 ASIZP0073699 ASIZP0803573 ASIZP0900140 ASIZP0900242 ASIZP0901255 ASIZP0913573 ASIZP0916411 FRIP00619 FRIP00622 FRIP01383 MTP0067 NMMBP00906 NMMBP02876 NMMBP03038 NMMBP03183 NMMBP03633 NMMBP03668 NMMSTP00983 NMMSTP01565 NTMP0799 NTMP0812 NTOU-AE6212 NTUM00033Paratype NTUM01562 ...列出全部50筆... 
英文俗名 Gurnard; Searobi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吻前兩側各有一狀似銳三角的大突起,邊緣常具鋸齒,吻突末端間的距離約為眼眶間之2倍。上頜末緣不及眼前緣下方;上下頜及鋤骨常具絨毛狀的牙齒,腭骨則無。缺眶前棘;眶後棘和眶前骨棘則很細小;後頸棘及肩胛棘很強硬。兩背鰭基底兩側各具一列有棘盾板。體被櫛鱗,不易脫落;頭部、胸部及腹部前方無鱗。第一背鰭第II及III硬棘約等長,第Ⅰ至第III硬棘前緣具鋸齒;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胸鰭寬而低位,後端延伸至臀鱗第 5鰭條基底上方。體鮮紅色,腹側白色;胸鰭內側茶綠色,新鮮時,帶有紅棕色的邊緣。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南中國海。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西部、西南部、南部及澎湖海域等。 

漁業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一般多煮湯,或是油炸使骨酥脆後食用;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