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apercis lutevittata
Parapercis lutevittata黃斑擬鱸
by: 李柏鋒
命名者 Liao, Cheng & Shao, 2011 棲息深度 50 - 100公尺
中文名 黃斑擬鱸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鱸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35 Pinguiped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最大體長 15.1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海狗甘仔、狗、舉目魚、雨傘閂、花狗母海、沙鱸、狗母梭(臺東)、花狗母(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西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宜蘭大溪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Liao, Y.-C., T.-Y. Cheng and K.-T. Shao, 2011. Parapercis lutevittata, a new cryptic species of Parapercis (Teleostei: Pinguipedidae),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based on morphological evidence and DNA barcoding. Zootaxa 2867:32-42. 
典藏標本 ASIZP0054586 ASIZP0054778 ASIZP0055620 ASIZP0058698 ASIZP0060347 ASIZP0061025 ASIZP0061101 ASIZP0061114 ASIZP0061222 ASIZP0062350 ASIZP0066583 ASIZP0071627Holotype ASIZP0071628Paratype ASIZP0071629Paratype ASIZP0071630Paratype ASIZP0075155 ASIZP0078995 ASIZP0806631 ASIZP0916631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Yellowstripe sandperc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IV-VI, 23-24;臀鰭I, 19-21;胸鰭16-17;縱列鱗64-70;鰓耙數13-16;尾鰭呈圓形;下頷較長;體背具4-5個V型深粽色橫帶,於胸鰭及其基部散佈許多黑點,背鰭硬棘與軟條間無明顯缺刻,背鰭1-4棘間的鰭膜具有黑色斑點;眼睛下方具黑色橫帶;胸鰭基部具黑色或深棕色班,尾鰭基部上方有一大黑點;活體時,體側中央具一不規則之縱向黃帶。(2019/8/27)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亞潮帶。以魚類及底棲甲殼類動物為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日本南部至臺灣,可能分布至越南。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南部及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可食用,唯魚體大小不一,亦常作下雜魚處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