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rionurus scalprum  
發音 
Prionurus scalprum鋸尾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5 棲息深度 2 - 20公尺
中文名 鋸尾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刺尾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0 Acanthu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三棘多板盾尾魚 
最大體長 5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黑豬哥、黑將軍、打鐵婆、剝皮仔、老娘(澎湖) 
世界分布 日本至臺灣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Prionurus scalprus, Xesurus scalprum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Randall et al.,1990)  Cuvier, G. etc. 1835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770 ASIZP0057760 ASIZP0057764 ASIZP0059761 ASIZP0065860 ASIZP0800916 ASIZP0910916 FRIP01341 FRIP21612 NMMBP03270 NMMBP06501 NMMBP06502 NMMSTP00694 NMNSF00307 NTMP1373 NTUM01226 NTUM01228 NTUM01229 NTUM01230 NTUM01231 NTUM01232 NTUM01233 NTUM01234 NTUM01235 NTUM01238 NTUM01239 NTUM01240 NTUM01242 NTUM01243 NTUM01247 NTUM01250 NTUM01251 NTUM01252 NTUM01253 NTUM01255 NTUM01257 NTUM01258 ...列出全部47筆...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Scalpel sawtai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幼時體呈圓形,隨著成長而漸呈橢圓形;成魚後前額無突出之角狀骨;尾柄細長,有4-5個黑色固定之骨板,後3個盾板上的銳脊強大。頭中大。吻尖突。口裂小,上下頜等長;上下頜各具齒1列,前端門齒狀,後端鋸齒狀。體被細小櫛鱗,似鯊魚皮。背、臀鰭低;尾鰭近截形或內凹。體一致為灰色或近黑色。尾柄棘溝黑色。成魚尾鰭後緣為白色,幼魚時則於尾柄後半到整個尾鰭均是白色。

棲所生態

喜棲息於珊瑚茂密區及岩礁區。幼魚多半分散在礁盤上覓食,成魚則成大群地洄游於礁區之間,屬雜食性魚種,以藻類及底棲性生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海域,由日本至臺灣。臺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有分布,但以北部、東北部海域較盛產。 

漁業利用

以一支釣或延繩釣較常捕獲,而由於成魚常大群於礁區出現亦為潛水客鏢魚之對象。觀賞及食用兼具。以剝皮方式去鱗,料理前處理時要注意腸道有腥烈藻臭味,不可弄破以免汙染肉質風味。以醬油煮食或作湯均可,棘刺較少,吃食容易,肉質尚可。處理時須小心尾柄棘傷人。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