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senes pellucidus  
發音 
Psenes pellucidus花瓣玉鯧
by: 蔡正一
命名者 Lütken, 1880 棲息深度 0 - 1000公尺
中文名 花瓣玉鯧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圓鯧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80 Nom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花瓣玉鯧 
最大體長 8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水母鯧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南沙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爪哇 
同種異名 Caristioides amplipinnis, Cubiceps ismaelensis, Cubiceps niger, Icticus ischanus, Papyrichthys pellucidus, Psenes edwardsi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Michael H. Horn 1973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370 FRIP01368 FRIP03125 FRIP03180 FRIP20284 NMMBP02514  
英文俗名 Scissortail; Blackrag; Bluefin driftfish; Eyebrow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而側扁,體頗為柔軟。頭中大,吻端鈍圓。眼中大型,其直徑等於或小於吻長。口斜裂,上下頜約等長;上下頜有細齒,鋤骨、腭骨及舌上則無細齒。前鰓蓋骨及主鰓蓋骨皆無棘。鰓耙細長,具擬鰓;鰓裂寬,鰓膜不相連並在喉峽部游離。體被圓鱗,頭部除鰓蓋具鱗外,餘皆無鱗;背前鱗不及眼間隔;側線鱗數約120。背鰭兩個,緊鄰,中間具缺刻,第一背鰭硬棘IX-XII,第二背鰭鰭條I-II + 27-32;臀鰭和第二背鰭同型,III + 26-35;胸鰭較短,末端僅至第二背鰭起點之前下方;尾鰭深叉。體灰褐色,腹部淺色。背、臀、月亮及尾鰭灰黑色;胸鰭淺色。

棲所生態

大洋性魚。幼魚通常隨著水母或漂流藻一起行漂游生活,成魚則行底棲生活,通常棲息於大陸棚陡坡區,深度可達1000公尺。主要以浮游動物及漂游性的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臺灣周邊海域偶可見。 

漁業利用

食用魚,一般以底拖網捕獲,被利用於鮮食或加工成魚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