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Rhynchobatus australiae
Rhynchobatus australiae南方龍紋鱝
by: 水產試驗所江偉全
命名者 Whitley, 1939 棲息深度 1 - 50公尺
中文名 南方龍紋鱝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龍紋鱝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46 Rhynchoba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最大體長 30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飯匙鯊、魴仔、沙條(臺東)、龍文鯊(澎湖)、[魚本]仔(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西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澳洲 
同種異名 Raja djiddensis, Rhinchobatus djiddensis, Rhinobatus djiddensis, Rhinobatus maculata, Rhynchobatus djeddensis, Rhynchobatus djiddenis, Rhynchobatus djidensis, Rhyncobatis djeddensis, Rhyncobatus djeddensis, Rhyncobatus djidd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楊鴻嘉圖鑑 (金)  朱元鼎 編 1985 楊鴻嘉, 楊誠國 1990 楊鴻嘉, 陳良德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楊鴻嘉, 陳良德 1995 楊鴻嘉, 張寶仁 1996 
典藏標本 ASIZP0070800 ASIZP0075029  
英文俗名 Whitespotted wedgefish  
瀕危狀態 VU 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 A1bd+2d 2000-06-30   
形態特徵

體型呈三角形,長度大於寬度,口裂中央彎曲,齒大,平滑呈菱形,噴水孔位於眼之近後方,尾部與軀幹部不易區分,外形介於鮫類與鱝類之間,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起點同,尾鰭後緣凹入,分為上下兩葉,沿中央脊柱之瘤狀突起分布較短而不達尾端。體呈黃褐色,具白點於背部、腹側淡灰;胸鰭基部的眼點明顯。原紀錄之吉打龍紋鱝(Rhychobatus djiddensis)為紅海及西印度洋種, 差異在於後者的脊椎骨數超過200根,而本種則無(林沛立編寫20150623)。

棲所生態

近沿海底棲性魚種,從浪拂區到50公尺,活動力不強,以沙泥底之蟹、龍蝦、貝、魚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包括泰國、菲律賓、澳洲、臺灣、日本等。臺灣各沿海均產。 

漁業利用

本種為良好的食用魚,肉經燻製後味佳,各鰭可製魚翅,無明顯漁期,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偶而可為定置網捕獲,產量並不太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