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alanx acuticeps
Salanx acuticeps尖頭銀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egan, 1908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尖頭銀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胡瓜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172 Osme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尖頭銀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尖頭銀魚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 
棲息環境 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日月潭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Regan, C. T. 1908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70144 BMNH1909.4.28.35-36Syntype FRIP00957 NTUM01764 NTUM02121 SIO69-378 SU23103  
英文俗名 Ice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EX 2017淡水魚紅皮書:EX
形態特徵

體細長,前部略圓柱狀,後部側扁,頭部平扁而吻部尖長,呈三角形。口裂寬大,上、下頜和腭骨有尖錐狀犬齒。通常大部份裸露無鱗,或僅局部有不規則而易脫落之薄圓鱗。雄魚臀鰭基部有一行較大的圓鱗,由前往後漸小,呈疊瓦狀排列。背鰭遠在腹鰭以後,或和臀鰭相對稱;脂鰭極小;腹鰭軟條7;尾鰭分叉。體呈白色半透明。腹緣、胸鰭、腹鰭、臀鰭及尾鰭或多或少散布小黑點。

棲所生態

主要為沿海港灣及河口半淡鹼水域的小型中上層魚類,可進入淡水域。活時呈半透明,死後即呈乳白色。以小魚、甲類類及浮游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原發表於臺灣日月潭,但在1960年後未再發現。推測本種之產地有可能在西部河川下游及河口區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