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atyrichthys welchi  
發音 
Satyrichthys welchi魏氏紅魴鮄
by: 葉信明
命名者 (Herre, 1925) 棲息深度 6 - 200公尺
中文名 魏氏紅魴鮄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黃魴鮄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1 Peristed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魏氏紅魴鮄 
最大體長 4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魏氏平面黃魴鮄、雞角、角仔魚、飛角(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Peristedion picturatum lingi, Peristedion welchi, Satyrichthys ling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Herre, A.W.C.T. 192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0007 ASIZP0072289 ASIZP0802619 FRIP00981 FRIP20358 FRIP20520 FRIP22104 NMMSTP01655 NTMP0589 NTUM01576 NTUM06593  
英文俗名 Robust armoured-gurnard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頭部扁平,邊緣接近平直,由上往下看近三角形。吻突略比眼徑長,但不超過左右吻突的基底距離長的兩倍。上下兩頜皆無齒。下頜具數對觸鬚,最長的一對延伸至眼睛的前緣,以及下頜腹面後端有許多小觸鬚。前額中央部位具三角狀的小棘;眶後骨棘尖銳且堅硬;前鰓蓋棘銳利且堅硬,較鰓蓋棘為長;鰓蓋棘有一對,一個較小,另一個較大。肛門前方有兩對腹板。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1。背鰭連續,VII硬棘,17鰭條,硬棘部與軟條部之間有一凹刻;臀鰭軟條18; 胸鰭基窄,後緣寬,下方具有2個游離鰭條。體一致紅褐色,頭側、背側及背鰭均無斑點。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鮄科(Peristedidae)。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南至澳洲西北部與阿拉弗拉海。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因身上附骨板,適合煮湯,多與豆醬同煮;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全年均可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