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comber australasicus  
發音 
Scomber australasicus花腹鯖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32 棲息深度 0 - 200公尺
中文名 花腹鯖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鯖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5 Scom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澳洲鯖 
最大體長 44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花飛、青輝、飛威(澎湖)、青飛(澎湖)、胡麻鯖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澳洲西部 
同種異名 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tapeinocephalus, Pneumatophorus tapeinocephalus, Scomber antarcticus, Scomber tapeinocephal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Cuvier, G. etc. 1831 Chang, K.H. etc. 1970 Jeng, S.S. etc. 1972 Chang, K.H. etc. 197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Baker, E.A. etc. 1998 
典藏標本 ASIZP0054370 ASIZP0054420 ASIZP0054524 ASIZP0058171 ASIZP0058966 ASIZP0059356 ASIZP0062757 ASIZP0065855 ASIZP0065867 ASIZP0075271 ASIZP0075655 ASIZP0075669 ASIZP0075812 ASIZP0075884 ASIZP0077074 ASIZP0077905 ASIZP0700052 ASIZP0801069 ASIZP0801070 ASIZP0806200 ASIZP0911069 ASIZP0911070 ASIZP0916200 FRIP20012 NMMBP02749 NMMBP08685 NMMSTP00458 NTMP0810 SIO66-465 SU49373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Southern mackerel; Pacific mackerel; Slimy mackerel; Spotted chub mackerel; Spotted mackerel; Chub mackerel; Common mackerel; Blue mackerel; Japanese macker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紡錘形,稍側扁;背緣和腹緣淺弧形;尾柄細短,尾鰭基部兩側各具2條小隆起脊。頭中大,稍側扁。吻鈍尖,稍大於眼徑。眼中大,位近頭的背緣,具發達之脂性眼瞼。口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各具細齒一列,上頜齒有時不明顯;鋤骨、腭骨具齒,舌上無齒。鰓耙正常,第一鰓弓上之下枝鰓耙數為26-28。體及頰部被圓鱗;側線完全,沿背側延伸,伸達尾鰭基。具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遠,其後具5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深叉形。 兩個背鰭總共具有10-13根硬棘,12根軟條;臀鰭具有12根軟條;脊椎骨數31。體背側藍黑色,具深藍色不規則之斑紋,班紋僅延伸至側線上下。腹部銀白而微帶黃色,側線下方至腹部區域布滿許多灰黑色小斑點。 最大體長可達44公分,重量可達1.4公斤。(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棲所生態

近沿海中上層魚類。好群游,具趨光性,有垂直移動現象。棲息深度為87-200公尺。為暖流性洄游魚類,每年春夏季隨黑潮北上,秋冬季時再南下洄游。肉食性,主要以浮游性甲殼類及小型魚類為主食。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東太平洋、中太平洋以及北印度洋和紅海海域,包括紐西蘭、澳洲、菲律賓、中國、日本、臺灣、夏威夷、墨西哥等地海域。臺灣主要產於東部、東北部與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重要的經濟性食用魚。在臺灣屬於常見魚種,族群量豐富。一般由圍網、流刺網或定置網大量捕獲,全年皆有產。煎食、味噌湯皆宜,亦可加工成鹽漬品或罐頭。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