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  
發音 
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埔里中華爬岩鰍
by: 張詠青
命名者 Liang, 1974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埔里中華爬岩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爬鰍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7 Balito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埔里華吸鰍 
最大體長 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簸箕魚、木箕貼仔、石貼仔、棕簑貼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中部、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埔里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  Liang, Y. S. 197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樂佩琦 等編 Yue Peiqi et al. (eds.) 2000 
典藏標本 ASIZP0056978 ASIZP0059717 NMMBP02663 NMMBP02690 NMMBP03902 NMMBP05202 NMMBP05492 NMMBP05645 NMMBP05915 NMMSTP00659 NMNSF00002 NMNSF00017 NMNSF01484 NTHUB00729 NTHUB00731 NTHUB00749 NTHUB00750 NTHUB00751 NTHUB00756 NTHUB00757 NTHUB00760 NTHUB00776 NTHUB00798 NTHUB00802 NTHUB00813 NTHUB00933 NTHUB00953 NTHUB00955 NTHUB00956 NTHUB00960 NTHUB00961 NTHUB00962 NTHUB00963 NTHUB01004 NTHUB01005 NTHUB01006 NTHUB01007 ...列出全部85筆... 
英文俗名 Pulin river loach 
瀕危狀態 III 農委會2009/4/1公告: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VU 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 D2 1996-08-01   NT 2017淡水魚紅皮書:NT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極為扁平,後部側扁,腹部平坦,背緣略隆起,尾柄短而粗狀。頭大,平扁。吻短寬而平直,前緣圓弧狀。口下位,位於腹面,口裂呈圓弧狀。上頜上方的腹面具4對短鬚。體被細小圓鱗,頭部及胸部的內側均裸出無鱗。側線完全。背鰭基部較短,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後上方,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2(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向兩側平展,內側互相靠近,後緣完全癒合成吸盤狀,6-7(不分枝軟條)+ 14-17(分枝軟條);胸鰭寬大而平展,末端已達腹鰭前部上方;尾鰭凹形。體呈淺綠色或墨綠色,體背及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深色斑,尾柄背側貝4-6個鞍狀斑;各鰭淡墨綠色,背、尾鰭具有暗色點狀條紋。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喜好棲息於低海拔河川的中、下游湍急的河段。底棲性,常以扁平的身體及胸、腹鰭平貼在石頭上。雜食性,以刮食石頭上之藻類,以及捕食水生昆蟲、或攝食有機碎屑等為食。 

地理分布

臺灣特有種。分布於臺灣中部大甲溪、烏溪、濁水溪的中、下游。 

漁業利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