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Eridacnis radcliffei  
發音 
Eridacnis radcliffei雷氏光唇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mith, 1913 棲息深度 71 - 766公尺
中文名 雷氏光唇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原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24 Proscyll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斑鰭光唇鯊 
最大體長 24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沙條、花尾貓鮫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Eridacnis radcliffi, Proscyllium alcock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Smith, H. M. 1913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62284 ASIZP0807640 ASIZP0807641 ASIZP0807642 ASIZP0917640 ASIZP0917641 ASIZP0917642 NMMBP02084 NMMBP02840 NMMBP02891 NMMBP03566 NMMBP04488 NMMBP04489 NMMBP04886 NMMBP04887 NMMBP05753  
英文俗名 Pygmy ribbontail catshark; Pygmy ribbontail cat shar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型頗為修長。頭平扁,頭寬比頭高大。頭蓋骨具眶上脊。吻中長而鈍圓。眼中大,橢圓形,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前鼻瓣短小,與上頜有一短距離,無鼻鬚;無口鼻溝。口寬大,近三角形;無唇褶;口裂內部及鰓耙邊緣具乳突;齒細小密列,3齒尖型。噴水孔小,新月形,位於眼後。盾鱗3棘突3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位於胸鰭後角上方,上角圓鈍,後角凹入,下角略尖突;第二背鰭大小及形狀略同於第一背鰭;腹鰭小於背鰭;臀鰭低平,與第二背鰭約略相對;胸鰭長方形;尾鰭狹長,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與中部連合,狹長低平,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與上葉相連呈圓形。體灰褐色,腹部灰白,除尾鰭具垂直暗帶外,其餘各部無特殊色斑。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的底棲性魚類。主要以硬骨魚類及甲殼類為食,偶亦捕食烏賊。是鯊魚中體型最小之一。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坦尚尼亞、亞丁灣、印度、安達曼群島、越南、臺灣及菲律賓等。臺灣分布於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捕獲魚體較小,故以下雜魚處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