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roscyllium habereri  
發音 
Proscyllium habereri哈氏原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ilgendorf, 1904 棲息深度 50 - 100公尺
中文名 哈氏原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原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24 Proscyll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哈氏原鯊 
最大體長 6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沙、原鮫、哈氏臺灣鯊、哈氏原鮫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高雄 
同種異名 Proscyllium venustum, Triakis haberer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Nakaya, K. 1983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7902 ASIZP0057923 ASIZP0057924 ASIZP0058672 ASIZP0058964 ASIZP0061547 ASIZP0064718 ASIZP0066124 ASIZP0070209 ASIZP0070349 ASIZP0070876 ASIZP0075016 ASIZP0080452 ASIZP0800077 ASIZP0801386 ASIZP0804834 ASIZP0807691 ASIZP0910077 ASIZP0911386 ASIZP0914834 ASIZP0917691 NMMSTP00585 NMNSF00624 NMNSF01498 NTMP0040 NTMP0537 NTMP0764 NTMP1133 NTMP1362 NTUM06968  
典藏基因2011-06-13,柯慧玲,CO1,100% 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Graceful cat shark; Graceful catshar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型頗為修長。頭平扁,頭寬比頭高大。頭蓋骨具眶上脊。吻短而鈍圓。眼狹長,兩端尖,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前鼻瓣細長,幾達口裂部,無鼻鬚;無口鼻溝。口寬大,亞弧形形;唇褶短小;口裂內部及鰓耙邊緣具乳突;齒細小密列,5齒尖型。噴水孔中大,卵形,位於眼後。盾鱗3棘突2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位於胸鰭與腹鰭間,靠近腹鰭起點,上角圓鈍,後角凹入,下角尖突延長;第二背鰭大小及形狀略同於第一背鰭;腹鰭小於背鰭;臀鰭低平,與第二背鰭約略相對;胸鰭扇形;尾鰭狹長,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與中部連合,狹長低平,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與上葉相連呈圓形。體淺褐色,腹部灰白,體側分散著大小不一之暗色斑點,有時具不明顯之鞍狀斑。原記載之維納斯原鯊('Proscyllium venustum)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斜坡的底棲性魚類。生態習性了解不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越南及印尼等。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捕獲魚體較小,故以下雜魚處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