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Matsuura, Keiichi |
||||||||
命名者 | Jordan, 1898 | 棲息深度 | 30 - 1300公尺 | |||||||
中文名 | 歐氏尖吻鯊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尖吻鯊科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017 Mitsukurin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歐氏尖吻鯊 | |||||
最大體長 | 385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大沙、劍吻鯊、歐氏尖吻鮫 | |||||
世界分布 | 全球 | 台灣分布 | 東部
![]() |
|||||||
棲息環境 |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Odontaspis nasutus, Scapanorhynchus dofleini, Scapanorhynchus jordani, Scapanorhynchus mitsukurii, Scapanorhynchus owstoni ![]() |
|||||||||
參考文獻 | Fishbase(2005)
![]()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典藏基因 | ![]() | |||||||||
英文俗名 | Goblin shark | |||||||||
瀕危狀態 | 2004-04-30 |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而呈圓柱形。吻突出似短劍,故又稱為「劍吻鯊」。眼小,兩頜顯著突出;口近端位;兩頜齒同形,有棘狀齒冠,末端尖細,齒基部寬,有2齒根。鰓孔之後緣皆位於胸鰭基部前方。兩背鰭等大,但小於腹鰭和臀鰭;胸鰭小型,後緣圓形;尾鰭不呈新月形,背側葉長,約略等長於體長之一半;腹側葉不甚發達。尾柄扁平,不具側脊或凹槽。脊椎總數為122-125。 |
|||||||||
棲所生態 | 這是生態習性所知有限的一種底棲性大型鯊魚。大部分的記錄顯示其棲息於大陸斜坡約270-960公尺深的海域,但亦曾被發現於深達1300公尺深處。最大體長可達385公分。 |
|||||||||
地理分布 | 主要發現區域包括西大西洋:蓋亞那 、蘇利南 與法屬圭亞那。東大西洋: 法國 (比斯開灣) 、馬得拉群島、幾內亞灣、葡萄牙與南非。西印度洋: 南非外海及莫三比克。西太平洋: 日本、臺灣、澳洲 (澳洲南部, 新南威爾斯) 、紐西蘭 。東太平洋:南加利福尼亞海域。臺灣發現於東部之花蓮外海。 |
|||||||||
漁業利用 | 非常罕見魚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