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yrichthys maculosus  
發音 
Myrichthys maculosus斑紋花蛇鰻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16) 棲息深度 1 - 260公尺
中文名 斑紋花蛇鰻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蛇鰻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81 Ophich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斑紋花蛇鰻 
最大體長 10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鰻仔、硬骨篡、篡仔、硬骨仔、巨斑花蛇鰻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Muraena maculosa, Muraena tigrina, Myrichthys aki, Myrichthys rupestris, Myrichtys maculosus, Ophichthus miyamotonis, Ophichthys dromicus, Pisoodonophis magnific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陳威立。 2006。臺灣東部海域蛇鰻科魚類之初步分類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碩士論文。  Cuvier, G. 181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052 ASIZP0055180 ASIZP0055269 ASIZP0056628 ASIZP0058013 ASIZP0058220 ASIZP0058232 NMMSTP00949 NTUM02458 NTUM08497 USNM00314268 USNM00314269 USNM00314270  
英文俗名 Ocellated snake-eel; Spotted snake eel; Tiger snake e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全長為頭長的13.4-15.8倍;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51.9-58.7倍;全長為軀幹長的2.8-2.9倍;尾長為頭與軀幹之1.4倍;頭長為吻長之4.8倍;吻長為眼徑之1.9倍;胸鰭約為眼徑之1.6倍。尾長大於體長,吻端呈白色且較圓鈍;上頷稍長,口裂超過眼之後緣;無尾鰭,背鰭起點於鰓裂之前,胸鰭較微小,長度不及其基部;肛門在體之前半部,背、臀鰭在近尾端處結束;上、下頜齒及鋤骨齒皆有二列,並且為顆粒狀;前上頷骨齒六枚,與鋤骨齒分離;沿著體側具有三列褐色圓形斑塊,其中的上列與下列為半圓狀,中列則為全圓(接近橢圓狀)且最大,並深入背鰭;眼部周遭則被三至四塊斑紋所包圍。福馬林標本,體有三列咖啡色圓班(中列最大),深入背鰭,臀鰭白色。平均脊椎骨組成:4-77-192,總脊椎骨數為196。豹紋花蛇鰻(Myrichthys aki Tanaka, 1917 )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大多棲息於深度約1-260公尺珊瑚礁地區,幼體經常出現於珊瑚礁淺水域,於潮池礁沙混合之處,常可發現其蹤跡。白天一般潛伏於沙地或躲藏於石縫中,夜晚才出外活動覓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海域。西起非洲東岸,西至馬歇爾群島,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東太平洋分部於加州至祕魯沿岸及島嶼。臺灣主要產於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數量多,具觀賞價值,水族博物館可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