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ardinella lemuru  
發音 
Sardinella lemuru黃小沙丁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3 棲息深度 15 - 100公尺
中文名 黃小沙丁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鯡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97 Clup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黃澤小沙丁魚 
最大體長 2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黃小沙丁、青鱗仔、鰮仔、沙丁魚、扁仔、扁鰮、臭肉(臺東)、鰮(澎湖)、竹葉鰮(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大洋、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雅加達 
同種異名 Amblygaster posterus, Clupea nymphaea, Harengula nymphaea, Sardinella allecia, Sardinella aurita, Sardinella longiceps, Sardinella nymphaea, Sardinella samar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Whitehead, P. J. P.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張世義 編著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8343 ASIZP0058344 ASIZP0059779 ASIZP0059820 ASIZP0065029 ASIZP0067110 ASIZP0067128 ASIZP0067140 ASIZP0067162 ASIZP0067497 ASIZP0067517 ASIZP0067522 ASIZP0073961 ASIZP0074721 ASIZP0074722 ASIZP0074723 ASIZP0075212 ASIZP0075213 ASIZP0075214 ASIZP0079031 ASIZP0079121 ASIZP0079514 ASIZP0080094 ASIZP0700026 ASIZP0700399 ASIZP0802145 ASIZP0802155 ASIZP0802156 ASIZP0802157 ASIZP0802755 ASIZP0802756 ASIZP0802757 ASIZP0806457 ASIZP0806458 ASIZP0806459 ASIZP0806689 ASIZP0806690 ...列出全部73筆...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Bali sardinell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略圓,稜鱗,17-18+ 14-15個。脂性眼瞼發達,幾完全覆蓋住眼睛。口小,前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下方。鰓蓋光滑;下枝鰓耙數126-152。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脫落;鱗片上之垂直條紋僅有最後1條之中央部位不中斷;背鰭和臀鰭基部有發達之鱗鞘;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1片;尾鰭基部有2顯著長的鱗片。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7-18;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6-18;腹鰭軟條9;尾鰭深叉。體背部青綠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沿體側下方有1條金黃色的縱帶;鰓蓋末緣具黑斑,鰓蓋末端上方具一淡黃斑。背、尾鰭淡黃,邊緣黑色,尾鰭上下葉末端不具大塊黑斑;胸鰭淡黃;餘鰭淡色。

棲所生態

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亦常可於河口區發現(極可能於河口區產卵)。有集群洄游之習性,並有強烈之趨光性。產卵季在春夏之間,分批產卵,產卵後,魚群分散索餌。以矽藻、橈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東印度洋至爪哇、澳洲西部、菲律賓、臺灣至日本南部皆可發現,臺灣四週海域均有漁獲,而以西南及東部海域較多。 

漁業利用

產量高之高經濟性魚種,全世界年產量在100,000-500,000公噸間,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圍網、焚寄網與拖網,主要漁期在夏秋之間。在臺灣多醃漬後出售,體型較小者,則多利用來製造魚粉供飼料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