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ulter alburnus  
發音 
Culter alburnus翹嘴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asilewsky, 1855 棲息深度 3 - 20公尺
中文名 翹嘴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翹嘴鮊 
最大體長 8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曲腰魚、翹嘴仔、翹頭仔、總統魚、巴力、翹嘴紅鮊、青木鮊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中部、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Culter brevicauda, Culter recurviceps, Erythroculter aoki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陳義雄, 張詠青, 邵廣昭 2005 
典藏標本 ASIZP0075187 ASIZP0075188 ASIZP0075189 ASIZP0806663 ASIZP0806664 ASIZP0806665 ASIZP0916663 ASIZP0916664 ASIZP0916665 BMNH1865.10.29.29Lectotype BMNH1865.10.29.30-32Paralectotype NMNSF00902 NMNSF00906 NMNSF01181 SU18234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Lookup; Grass carp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頭背平直,但頭後背部稍隆起。口上位,下頜厚實並明顯地向上突出,致使其口裂幾乎與身體呈垂直,後端達鼻孔下方。鰓耙稀疏,鰓耙數24-28。無鬚。咽頭齒3列,齒式5.4(3).2-2.4.4,下咽齒尖端成鉤狀。眼大,位於頭側上方。腹稜不完全,僅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21-24(分枝軟條),背鰭最後一枝不分枝鰭條為光滑之硬刺。體被小型圓鱗,側線稍下彎,側線鱗數81-88。體背部和體側上半部銀灰綠色,下半部和腹面銀白色。各鰭呈灰色,無明顯的斑點。成魚的胸鰭及腹鰭呈淺粉紅色。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河川之中、下游與湖泊等開闊水體之中、上層水域。行動活潑,喜好跳躍,成長迅速。性情兇猛,肉食性,成魚以捕食其他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幼魚則以浮游動物、小蝦及水生昆蟲為食。國內目前野外水域中的數量並不多。 

地理分布

自西伯利亞至越南之東亞大陸皆有其分布。臺灣分布於中南部之日月潭與曾文水庫及其附近之溪流。 

漁業利用

本種以清蒸為主,惟養殖之數量不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