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發音 
Distoechodon tumirostris圓吻鯝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Peters, 1881 棲息深度 10 - 20公尺
中文名 圓吻鯝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圓吻鯝 
最大體長 3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更魚、憨魚、甘仔魚、鯃魚、阿嬤魚 
世界分布 中國、臺灣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中國寧波 
同種異名 Xenocypris compressus, Xenocypris tumirostris, Xenocypris tumirostris multispinn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陳義雄, 張詠青, 邵廣昭 2005 
典藏標本 ASIZP0058454 ASIZP0060267 ASIZP0060329 ASIZP0061735 ASIZP0072575 ASIZP0072576 ASIZP0072577 ASIZP0074968 ASIZP0805258 ASIZP0805259 ASIZP0805260 ASIZP0806515 ASIZP0900051 ASIZP0915258 ASIZP0915259 ASIZP0915260 ASIZP0916515 FRIP01354 NMNSF00749 NMNSF01318 NTMP0571 NTOUP200802-191  
典藏基因2011-10-03,張家豪,CO1,83% 2011-10-03,張家豪,CO1,100% 2011-10-03,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Round-snout nose;Round snou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VU 2017淡水魚紅皮書:VU
形態特徵

體側扁,尾柄較長。頭小,吻鈍。眼小,吻長大於眼徑。口下位,橫裂,下頜前緣具有發達的角質層。咽頭齒2列,6.(2)3-2.6。鰓耙數90-100。無鬚。體被細小的圓鱗,腹鰭基部有一狹長的腋鱗;側線完全,沿體側中央略下彎而延伸至尾柄中央,側線鱗數66-74。背鰭前鱗30-32。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9(分枝軟條)。體背側呈灰黑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胸鰭和尾鰭為淡黃色,尾鰭的邊緣微黑。胸鰭和腹鰭有時呈橙黃色。成熟雄魚的頭部及胸鰭有顯著的追星。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喜歡棲息在河川或湖泊的中下層水域,常會成群游動,具群聚性。利用下頜刮食附著在石頭上的藻類,成長速度較為緩慢。 

地理分布

分布於臺灣和中國。臺灣分布於臺灣北部以及宜蘭地區河系的湖沼,雖在部分棲息地內的族群數量尚稱普遍,但是整體而言,數量並不多。 

漁業利用

食用魚,小型者宜油炸;大型者煎食或清蒸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