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發音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鰱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44) 棲息深度 0 - 20公尺
中文名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鰱 
最大體長 10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竹葉鰱、白鰱、白葉仔、鰱仔 
世界分布 中國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恆春半島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Abramocephalus microlepis, Cephalus mantschuricus, Hypophthalmichthys dabry, Hypophthalmichthys dabryi, Hypophthalmichthys dabryi, Hypophthalmichthys dybowskii, Hypopthalmichthys molitrix, Hypothalmichthys molitrix, Hypothamicthys molitrix, Leuciscus hypophthalmus, Leuciscus molitrix, Onychodon mantschuric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Tang, Y.A. 唐允安 1954 Tang, Y.A. 1960 Liu, F.H. etc. 1963 Tang, Y.A. 1963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8455 ASIZP0061369 ASIZP0070804 ASIZP0075215 ASIZP0075216 ASIZP0075217 ASIZP0806691 ASIZP0806692 ASIZP0806693 ASIZP0916691 ASIZP0916692 ASIZP0916693 FRIP00563 FRIP00564 NMMSTP00464 NTMP0681 NTMP1342 NTOUP201202-307 NTOUP201202-308 NTUM01963 NTUM02174 NTUM03315 SU24132 USNM00191328 USNM00191341 USNM00191342 USNM00200287  
英文俗名 Silver carp; Carp; Chinese schem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自胸鰭基部至肛門具一肉稜。頭大,吻寬短。眼小,下側位。口端位,寬大而斜裂;上頜短於下頜;鰓耙特化成彼此相連而為一海綿狀過濾網,以進行濾食。咽頭齒1列,寬而平,草履狀,齒式4-4。體被小型圓鱗;側線完全,前端向下彎曲,後端延伸至尾柄中央,側線鱗109-112。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12-13(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8-9(分枝軟條)。體背側灰白色,腹側銀白色。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性喜棲息於大型河流或湖泊的上層水域,性情活潑,善跳躍。對環境適應力強,成長速度快。主要以以浮游植物為食,亦會有機碎屑。可用於降低湖泊水庫優養化的情況。 

地理分布

原分布於中國大陸與海南島的大型江河或湖泊,世界許多地區目前均已有引進。臺灣過去也曾引進作為養殖魚種,但目前已不常見,數量上比黑鰱少了許多。 

漁業利用

經濟價值高之魚種,臺灣西部與南部水庫皆有養殖,通常供作清蒸、紅燒、砂鍋魚頭與味噌湯用。魚膽有毒,不可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