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olyipnus spinifer  
發音 
Polyipnus spinifer頭棘燭光魚
by: ©陳丁木、李坤瑄、洪和田
命名者 Borodulina, 1979 棲息深度 150 - 380公尺
中文名 頭棘燭光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褶胸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80 Sternoptyc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頭棘燭光魚 
最大體長 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斧魚、海洋斧魚、銀斧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沙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太平洋 
同種異名 Polyipnus spinosus, Polyipnus tridentifer   
參考文獻 張君欣碩士論文(2004);Fishbase(2004)  Okada, Y. etc. 1956 Borodulina, O. D. 1980 
典藏標本 ASIZP0062369 ASIZP0063020 ASIZP0063021 ASIZP0063022 ASIZP0067709 ASIZP0067711 ASIZP0067712 ASIZP0067836 ASIZP0067872 ASIZP0068157 ASIZP0068160 ASIZP0068168 ASIZP0068183 ASIZP0068214 ASIZP0068316 ASIZP0068337 ASIZP0068395 ASIZP0068427 ASIZP0068428 ASIZP0080612 ASIZP0700271 ASIZP0803597 ASIZP0803633 ASIZP0803918 ASIZP0803921 ASIZP0803929 ASIZP0803944 ASIZP0803975 ASIZP0900306 ASIZP0913597 ASIZP0913633 ASIZP0913918 ASIZP0913921 ASIZP0913929 ASIZP0913944 ASIZP0913975 FRIP01370 ...列出全部41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Hatche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腹部發光器、臀上發光器、腹臀發光器、臀部發光器、尾下發光器的鱗片皆有小棘。ORB 1;OP 3;BR 6;IP 6;OVA 3;OVB 3;PV 10;L 1;VAV 5;ACB 11-12;D 12;胸 13;P 6;A 15;ACB 11-13;GR 19-24﹔脊椎骨33-35。側色素條短並為三角形,從背緣延長至側中線的一半距離。後顳骨棘:背側棘最長(10.49-12.12%),中棘最短,腹側棘中等並且有輕微向前彎曲。臀部發光器11-13。尾下發光器的發光器間隔有大的裂縫。腹上發光器呈向後傾斜的一直線。臀上發光器呈一連續線。#3臀上發光器的鱗片腹緣通常有小齒。臀部發光器11-12,在#3和#4之間有不明顯的高度差;大部分有5或更多的小齒。

棲所生態

近海中層魚類,一般生活在220-380m之間,但常採於150m以淺的地區。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包拓日本的Suruga Bay、東海和離菲律賓不遠的南中國海和Sulu sea等。臺灣分布於東南部及西南部至南中國海等。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