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eoscopelus porosus  
發音 
Neoscopelus porosus多孔新燈魚
by: 林沛立
命名者 Arai, 1969 棲息深度 400 - 600公尺
中文名 多孔新燈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新燈籠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99 Neoscopel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多孔新燈魚 
最大體長 18.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多孔新燈籠魚、燈籠魚、七星魚、光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  模式種產地
日本駿河灣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Wang, M.C. and K.T. Shao, 2006. Ten New Records of Lanternfishes (Pisces: Myctophiformes) Collected around Taiwanese Waters. J. Fish. Soc. Taiwan, 33(1): 55-67;Yang, J., Z. Huang, S. Chen and Q. Li, 1996. The Deep-Water Pelagic Fishes in the Area form Nansha Islands To the Northeast part of South China Sea. Science Publication Company, Beijing. 190 pp. ;Paxton, J.R., D.F. Hoese, G.R. Allen and J.E. Hanley, 1989. Pisces. Petromyzontidae to Carangidae. Zoological Catalogue of Australia, Vol. 7.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Canberra, 665 p.   Arai, R. 1969 Wang, M.C. etc. 2006 
典藏標本 ASIZP0060002 ASIZP0061662 ASIZP0061764 ASIZP0066892 ASIZP0070602 ASIZP0080461 ASIZP0900181 FRIP00747  
英文俗名 Spangleside neoscopelid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 12-13;臀鰭 11-13;胸鰭 16-17;腹鰭 9;尾鰭 19。側線鱗 34。鰓耙 16-17 ( 4+12-13)。椎骨 30。體中等大,側扁。頭較大,頭長大於頭高,側扁;頭頂稍平。吻中等長,吻長大於眼徑。眼側上位,中等大小,瞳孔約為眼徑之半。眼間距大於眼徑。鼻孔每側一對,前鼻孔圓形,具發達的鼻瓣;後鼻孔較大,為新月形。口大,端上位,口裂斜;上頜骨後部擴大,末端略超過眼後緣;下頜稍長於上頜。兩頜口緣有細小齒,犁骨、腭骨齒成帶狀。口腔黑色。假鰓發達。鰓耙長,側扁,邊緣具鋸齒。腹腔黑色。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骨薄。鰓被架9。尾柄寬和側扁。肛門位於臀鰭前方。 頰部、體被大圓鱗,極易脫落。側線完整,自鰓蓋後上方始,向後往下彎,背鰭下方其彎度較大,延至尾鰭基。背鰭位於體背中部之前,與腹鰭互為相對,其基底長略大於臀鰭基底長。脂鰭位於臀鰭後部的上方。臀鰭中等大,位於體的後部。胸鰭長,末端可超越腹鰭基部,但不達肛門。腹鰭較小,末端不達肛門。尾鰭叉狀,尾鰭前具數根弱棘。 甲醛液浸標本體呈灰褐色,背、腹部顏色較深。眼及鰓蓋部深灰色。瞳孔深茶色。各鰭無色。 發光器:峽部發光器 (Is) 8個,沿峽部側緣直線排列。 體側位發光器(LO) 4 列:其中 ( LO1 ) 4個; ( LO2 ) 10-11個; ( LO3 ) 9-10個; ( LO4 ) 12-13個,共計36-37個,從胸鰭基部上方起至尾柄後部 。 胸部發光器(PO) 9 個,從峽部後方至腹鰭基的前方。腹鰭至尾鰭間發光器(Vc) 23個,由腹鰭基後方至尾柄後部,其中腹鰭基後方至臀鰭起點間10個;臀鰭基部上方6個;尾柄7個。腹鰭前位發光器( Av) 9 個,位於胸部發光器(PO)的下側,前面 2 個較小。前部正中線發光器(Am) 18-19 個,位於體腹側前部正中線至肛門前方,前面2-3個較小;腹鰭起點至肛門前方為7個。後部正中線發光器(Pm)4個,位於臀鰭後方腹側正中線,此列發光器較小。胸鰭下方發光器(PVO) 3 個,位於胸鰭基的後下方,三者略成一淺凹弧形。腹鰭附屬發光器(AVO)1-2個,位於腹鰭基之前,發光器都很小。腹鰭發光器(VO) 1個,位於腹鰭基後方的中部。肛門周圍發光器(Ca) 8個,位於肛門四周有4個;臀鰭起點前方有4個,後面2個。

棲所生態

大洋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約在400-600公尺間。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包括西澳大利亞、南中國海及日本等海域。臺灣發現於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較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