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olymixia berndti  
發音 
Polymixia berndti貝氏鬚銀眼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ilbert, 1905 棲息深度 18 - 520公尺
中文名 貝氏鬚銀眼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鬚鰃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08 Polymix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短鬚鬚鰃 
最大體長 47.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銀眼鯛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夏威夷群島 
同種異名 Neobrama webbii, Polymixia nobil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Gilbert, C. H. 190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626 ASIZP0054750 ASIZP0061055 ASIZP0062356 ASIZP0063528 ASIZP0065119 ASIZP0065120 ASIZP0066009 ASIZP0070951 ASIZP0700252 ASIZP0800783 ASIZP0800784 ASIZP0800786 ASIZP0804456 ASIZP0910783 ASIZP0910784 ASIZP0910786 ASIZP0914456 CAS56042 FRIP21461 NMMBP00101 NMMBP00136 NMMBP00928 NMMBP01006 NMMBP01021 NMMBP01166 NMMBP01301 NMMBP01336 NMMBP01900 NMMBP02616 NMMBP03838 NMMBP05752 NMMBP05766 NMMBP06002 NMMBP06004 NMMBP08730 NMMSTP00913 ...列出全部41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Pacific beardfish; Berndt's barbudo fish; Beard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背側隆起成弧形;體高少於標準體長之36﹪。頭中長。吻略突出。口大,端位,口裂水平;頦部有肉質長鬚一對;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具絨毛齒帶。鰓裂大,左右鰓膜不連接,並在喉峽部游離;前鰓蓋骨有鋸齒緣。體被櫛鱗,頰部、鰓蓋及下頜亦具鱗,尾鰭前緣具棘狀鱗;側線鱗數31-35;側線上鱗列數9-11。背鰭單一,具IV-VI硬棘,27-31軟條;胸鰭14-19軟條;臀鰭具III-V 硬棘,14-17軟條;腹鰭無真正硬棘,僅具1棘化軟條及6分叉軟條;尾鰭叉形。體背側灰白色,腹面銀白色。各鰭灰白色至白色,背鰭軟條部前方暗褐色。

棲所生態

為深海產中小型魚,棲息於沿岸較深泥砂底海域,一般棲息深度在18-520公尺左右。屬肉食性魚類,以甲殼類及其他小型魚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東至夏威夷,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西南部、東北及小琉球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一般均由拖網漁船所捕獲,無固定漁期。其肉含脂質量高且味美。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