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eobythites stigmosus  
發音 
Neobythites stigmosus多斑新鼬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Machida, 1984 棲息深度 160 - 300公尺
中文名 多斑新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鼬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22 Ophid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多斑新鼬鳚 
最大體長 1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斑新鼬魚、鼬魚 
世界分布 日本至臺灣   台灣分布 西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熊野灘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families Ophidiidae and Bythitidae from Taiwan. Bull. Inst. Zool. Acad. Sin. (Taipei) v. 30 (no. 1): 9-18(Chen & Shao, 1991 )  Chen, L. J. etc. 199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6352 ASIZP0057632 ASIZP0058032 ASIZP0058033 ASIZP0060218 ASIZP0061034 ASIZP0061050 ASIZP0061129 ASIZP0061411 ASIZP0061455 ASIZP0061607 ASIZP0061684 ASIZP0062339 ASIZP0063094 ASIZP0064229 ASIZP0065480 ASIZP0065671 ASIZP0066815 ASIZP0066827 ASIZP0066921 ASIZP0067001 ASIZP0067004 ASIZP0067151 ASIZP0067153 ASIZP0067952 ASIZP0070568 ASIZP0070598 ASIZP0073995 ASIZP0075064 ASIZP0075065 ASIZP0075066 ASIZP0075067 ASIZP0080419 ASIZP0080674 ASIZP0700141 ASIZP0802057 ASIZP0802058 ...列出全部77筆... 
典藏基因2012-01-08,Chia-Hao Chang,CO1,100% 2014-10-30,Chia-Hao Chang,CO1,100% 2014-10-30,Chia-Hao Chang,CO1,100% 2014-10-30,Chia-Hao Chang,CO1,100% 2014-10-30,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Brotula; Cusk e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圓而延長,尾部則是側扁。在鰓蓋骨的後面有一尖銳的硬棘,其前鰓蓋骨的下方則有2根小棘。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背鰭鰭條數92-96,臀鰭鰭條數73-78;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2條延長絲狀;尾鰭鰭條數8。 體呈灰黃色,有許多不規則暗帶分布在身體的上半部。頭部有2條暗色縱帶,其中一條貫通眼部。自背鰭1/3處開始至少有5枚的黑斑散布,兩黑斑間的外緣並有一半圓形黑斑。臀鰭則和背鰭相似,但斑點起於臀鰭的1/2處,兩斑點間亦無半圓形黑點,且斑點數較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質水域,由160公尺到300公尺深的水層中,都有分布,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臺灣海域。臺灣東北部和西南部海域均可看見。 

漁業利用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底拖網、延繩釣或深海手釣等漁法捕獲,肉質有腥味,通常小魚就當下雜魚處理,大魚則炒辣椒、薑、蒜、九層塔等去腥味,或燉煮枸杞等食用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