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李柏鋒 |
||||||||
命名者 | Bradbury, 1988 | 棲息深度 | 1380 - 3000公尺 | |||||||
中文名 | 英格擬棘茄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蝙蝠魚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233 Ogcocephal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英格擬棘茄魚 | |||||
最大體長 | 7.7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棘茄魚 | |||||
世界分布 | 台灣分布 | 東北部
![]() |
||||||||
棲息環境 | 深海、砂泥底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Ho, H.-C. and K.-T. Shao. 2008. The batfishes (Lophiiformes: Ogcocephalidae) of Taiwan, with descriptions of eight new records. Journal of the Fisheries Society of Taiwan, 35(4), 289-310.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英文俗名 | Batfish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背鰭鰭條4-5;胸鰭鰭條14-15;臀鰭鰭條4。身體扁平;體盤呈卵圓形,體盤相對較小且短。尾部相對較長且粗壯。體盤前方之喙(rostrum)上仰,吻槽開口向上,位於口之後;眼睛小,眼間距窄。吻槽小且淺;餌球由兩個分離之下方球形構造以及1個背部葉狀構造所組成。體被覆特化之結節(tubercle),各鱗在頭部及身體周邊較為緊密靠近,在背部較為分散,在尾部單一不分叉。腹部不具鱗,除腹鰭基部偶有1-2結節以及肛門附近具有兩列2-3結節。體色乳白色,鼻孔及鰓腔於新鮮時為粉紅色。本種最大體長僅達77 mm SL。(何宣慶 2012/12) |
|||||||||
棲所生態 | 深海底棲性。不具游泳能力,僅以特化之胸鰭及腹鰭在海底爬行,可能可以藉由鰓孔產生噴射能力前進。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母魚通常產下筏狀卵塊,內具有相當多的卵粒。 |
|||||||||
地理分布 | 目前僅發現於印度洋莫三比克海峽以及臺灣東部外海。 |
|||||||||
漁業利用 | 不具經濟價值。偶被研究船捕獲,具有研究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