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邵廣昭 |
||||||||
命名者 | Ho & Shao, 2004 | 棲息深度 | 1631 - 1635公尺 | |||||||
中文名 | 皮氏夢鮟鱇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夢鮟鱇科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239 Oneirod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皮氏夢角鮟鱇 | |||||
最大體長 | 11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皮氏夢角鮟鱇、深海鮟鱇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南部
![]() ![]() |
|||||||
棲息環境 | 大洋、深海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Ho & Shao (2004), Copeia, 2004(1):74-77. Ho & Shao (2019), Zootaxa, 4702(1):10–18.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Pietsch's dreamer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背鰭鰭條6,臀鰭鰭條4,胸鰭鰭條14-16,無腹鰭。上頜齒42-58,下頜齒35-42。體呈長形,側扁;鰓蓋不明顯,具有一管狀開口,位於胸鰭基部下方;主鰓蓋骨雙叉型,上分叉末端尖細或分叉,下分叉尖細;下鰓蓋骨寬大,上方間;口大,向後延伸達眼睛;眼睛相當小;第一背鰭棘特化為吻觸手,位於吻端;吻觸手略短,為體長之37-49%;吻觸手末端具有餌球,為發光器;餌球末端不具前附肢;前側附肢一對,不具內層色素,單一不分叉;中附肢一對,末端三叉或多叉;後附肢存在,末端彭大且略扁。胸鰭呈扇形;背鰭及腹鰭小,相當接近尾鰭基部;尾鰭成扇形,中央四鰭條分叉。體表具有微細棘,但接近光滑。體色全黑。(何宣慶 2012/12) |
|||||||||
棲所生態 | 深海游泳性,以特化的吻觸手及末端餌球引誘獵物。雌雄異型,雄魚成長後不具吻觸手。雄魚不寄生。肉食性,以其他深層游泳性魚蝦類為食。產浮性卵,形成帶狀或卵筏,藉由洋流飄送各地。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原先紀錄於臺灣、日本及夏威夷。Ho et al.,2008紀錄本種採自印度洋。 |
|||||||||
漁業利用 | 除研究外,亦可用於科學教育,不具漁業利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