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yripristis botche  
發音 
Myripristis botche柏氏鋸鱗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21 - 71公尺
中文名 柏氏鋸鱗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金鱗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82 Holo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博氏鋸鱗魚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柏氏松毬、厚殼仔、金鱗甲、鐵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大目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澎湖、小琉球、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Myripristis botsche, Myripristis melanosticta, Myripristis melanostictis, Myripristis melanostictus, Myripristis murdjan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87);Randall, J.E. and D. W. Greenfield, 1996. Revision of the Indo-Pacific holocentrid fishes of the genus Myripristis,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Indo-Pacific Fishes (25):61 p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Randall, J. E. etc. 1996 Randall, J. E. etc. 2001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240 ASIZP0056562 ASIZP0075297 ASIZP0076123 ASIZP0807013 ASIZP0807041 ASIZP0917013 ASIZP0917041 FRIP00550 NMMBP02238 NMMBP06321 NMMBP06328 NMMBP08535 NMNSF01314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Pale soldier; Splendid squirrelfish; Blacktip soldierfish; Finspot soldier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頜骨前端外側有2對頜聯合齒;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29-30,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胸鰭腋部無小鱗片。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4。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2;胸鰭軟條15;尾鰭深叉形。各鱗片中央為銀粉紅色至淡黃色,周緣則為紅色,體被鱗片之色尤深;鰓裂上緣至胸鰭基部具1條深紅色帶,鰓膜後緣具黑色帶,僅延伸至眼睛下緣的水平線上或略超過;背鰭硬棘部之上半部及臀、尾鰭皆為鮮紅色,背鰭軟條部及臀、尾鰭的領頭鰭條為白色,末端各具黑色斑塊或斑駁,其他各鰭色淡。以前所記載之黑框松毬(Myripristis melanosticta)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或礁岩區,白天它們喜愛躲藏在洞穴中或者縫隙中,晚上才出來活動,活動範圍一般都是在水深25公尺以下。喜愛以底棲無脊椎小動物為食,是肉食性的魚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西印度洋、日本、新加勒多尼亞及臺灣等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澎湖及小琉球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