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Weber, 1913 | 棲息深度 | 200 - 350公尺 | |||||||
中文名 | 青菱的鯛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甲眼的鯛科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286 Zeniont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青菱海魴 | |||||
最大體長 | 7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青甲眼的鯛、幼魴、青的鯛 | |||||
世界分布 | 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南部
![]() |
|||||||
棲息環境 | 深海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4);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Dory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高而側扁,略呈菱形;頭背部於眼上緣處稍突出。吻長而突出,略呈三角形 。奇鰭基底兩側無棘板,腹緣亦無棘板。口略大而斜裂;上頜可伸縮。齒小,兩頜具絨毛狀齒。鰓耗退化呈瘤狀 。背鰭單一,具VIII硬棘為20或21軟條 ;臀鰭具II硬棘及21-22軟保;尾鰭圓形;胸鰭遠短於頭長,具14軟條;腹鰭具I硬棘及6軟條。體被細鱗;頭部除了頰部及鰓蓋被鱗外,餘皆裸露;側線完全。體藍灰色;尾柄白色 。 |
|||||||||
棲所生態 | 深海底層魚類,棲息深度在200-350公尺間的大陸棚斜坡,生態習性不詳。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阿拉夫拉海、澳洲及臺灣等地。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東沙群島。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類,偶為底拖網捕獲,除學術研究外,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不具食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