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inous pictus  
發音 
Minous pictus斑翅虎鮋
by: ©Murdy, Edward O.
命名者 Günther, 1880 棲息深度 - 56公尺
中文名 斑翅虎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斑翅虎鮋 
最大體長 11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鬼虎魚、貓魚、魚虎、虎魚、石狗公、石頭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新幾內亞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Kailola, P.J., 1987. The fishes of Papua New Guinea: a revised and annotated checklist. Vol. II Scorpaenidae to Callionymidae. Research Bulletin No. 41, Research Section, Dept. of Fisheries and Marine Resources, Papua New Guinea;Fishbase(2  Kailola, P.J. 198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CAS14497 CAS28180 CAS29975 CAS30309 CAS34214 NTUM06758 NTUM07749 NTUM08405 SIO80-206b SIO80-212i SIO80-213b SU49443 USNM00200233  
英文俗名 Painted sting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大,頭高與頭寬幾等長。眼後頂骨部有一橫行凹溝;額骨、頂骨及翼耳骨上有多數小瘤狀突起。眶前骨二棘前短後長。口中大,斜裂,下頜稍突出;腭骨無齒。有鰾。背鰭硬棘較粗壯,具X-XI,背鰭第I棘短於第II棘,該二棘之基部幾乎相連,各棘間之鰭膜缺刻,前半部較深,後半部較淺,軟條11-13(通常為12);臀鰭硬棘II,軟條9-11;腹鰭I, 5;胸鰭最下方有一游離但不分枝之軟條。體色多變化,有的在體側有灰暗相間之斜帶。胸鰭黑色,胸鰭內側有與鰭條平行之輻射狀灰色條紋;尾鰭灰色有暗邊。

棲所生態

棲息於掩蔽的泥濘河口到沙泥底底質外海深處。可以利用胸鰭的游離鰭在海底爬行。具偽裝能力,時常埋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包括巴布亞新幾內亞、阿拉弗拉海、印尼等。臺灣北部、東北部、西南部及澎湖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