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ascorpaena mcadamsi  
發音 
Parascorpaena mcadamsi斑鰭圓鱗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wler, 1938) 棲息深度 - 34公尺
中文名 斑鰭圓鱗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斑鰭圓鱗鮋 
最大體長 5.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石狗公、紅雞仔、獅甕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Parascorpaena macadamsi, Parascorpaena maculipinnis, Parascorpaena mcdamsi, Scorpaena mcadamsi, Scorpaena mossambica, Scorpaena moulton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Fowler, H. W. 193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370 ASIZP0060332 ASIZP0062019 ASIZP0062428 ASIZP0062431 BPBMI23054 BPBMI23385 BPBMI23423 NMMBP04073 NMMBP04115 NMMBP05546 NMMBP06119 NMMBP06120 NMMSTP00856 NMNSF01303 NTMP0462 RUSI34991 RUSI35009 USNM00266189 USNM00266191 USNM00361129  
英文俗名 Ocellated scorpionfish; McAdam's scorpio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中大。眼中大,位於上側位。吻長略大於眼徑。下頜牙齒大小不一,具明顯犬齒 (但此特徵仍需再研究)。第一眶下骨具1棘。眶上骨具3棘。眶上骨具短皮瓣或無皮瓣。口大,端位,斜裂,上頜略突出下頜。鱗片圓鱗。背鰭起點延伸至前鰓蓋骨棘上方,硬棘粗短,一般具XII,軟條9;臀鰭硬棘III,軟條5;胸鰭圓寬,後端未達臀鰭起點,鰭條15-17。腹鰭胸位。尾鰭截尾。頭部與身體紅色,腹側體色較淡,體側散佈黑棕色斑塊;雄性背鰭第8至第10硬棘處具1個大黑斑。 (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淺海珊瑚、碎石或岩石底質的礁石平臺;也被發現於岸邊到外礁區中有掩蔽的潟湖與洞穴區等。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西起至東非與南非,東至馬紹爾群島,北至臺灣,南至澳洲昆士蘭與新克里多尼亞。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